文/子言
在如今步履匆忙的世界,流传了太多惊世之恋,他们大约都是以生离或者死别作结局。时隔千年,依旧可以拿出来赚取眼泪。
莎士比亚的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奥瑟罗》,用笔锋把死别渲染到了极致。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故事结构上显然是一场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我国诗人朱生豪认为它是讴歌爱情至上的喜剧,爱情超越了生死,消弭两族的世仇。
这部戏剧的精粹,就是正值风华,双双死亡,它令这段现世看来略显狗血的剧情升华。
社会学家李银河在谈论到爱情中的排他性,使用《奥瑟罗》作为例子。
奥瑟罗陷入圈套,误解自己的妻子苔丝德蒙娜与外人有染,怒气之下杀害了自己无辜的毕生所爱。事实被揭发,奥瑟罗悔恨莫及,最后一句台词结束后,自尽倒在了妻子的身上。
这英雄的一生,临终遗言便是这句:“我在杀死你之前,曾经用一吻和你诀别;现在我自己的生命也在一吻里终结。”
莎士比亚所著的悲剧爱情,阅读完总是让人心绪复杂,压抑难言。久久不能自拔,更不仅是单薄的悲伤。
不得不承认,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这一生能遇见属于自己的罗密欧或朱丽叶。人们盼望得到其中的这段无垢的爱意,往往忽略悲惨的结局。
只要活着就有离开世间的一天,但只有意外更加动人。
病床旁的华发老人握住另一只枯瘦的手,氧气罩下的嘴唇颤抖着说:“没办法,我要先走了,照顾不了你了。”
令人羡慕,也令人神往。希望自己的爱情,最后落下帷幕时,是这样也可以了。但扪心自问:年轻时难道就没幻想过,此生拥有一段不计生死,奋不顾身的轰烈爱情呢?
究竟是心甘情愿的真意,还是退而求其次。
爱情存在的方式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一样的。
也许是一个15岁的少年,骑车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撞到一个身着白色连衣裙的长发女孩;也许是一个45岁的女人,在生活的重创下崩溃,接过一张男人递来擦泪水的纸巾。
这些爱,本质和戏剧中没有不同。
也许男孩会在大学时跟女孩分道扬镳,也许女人会因为现实原因拒绝与这个男人共同面对生活。
但他们故事的开始,一样值得歌颂。
这片土地上有着太多这样的故事了,没有人提及,主角再过些日子说不准也会忘怀。
当爱可以随着时间消退,此段感情大部分都是顺利的。再多些阻挠与障碍,就是倾城之恋。
杜拉斯自传《情人》,就给予这个观点一些说服力。15岁的法国少女遇上了27岁的华裔富商之子。经济、种族偏见、年龄差,给这段爱情设下了重重阻碍。障碍未清,华裔男人娶了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
在杜拉斯71岁时,收到了他的来电:“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地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
杜拉斯将生离同样写到了极致。
我特别喜欢《蝴蝶效应》的一句影评: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必要。
这一生,能得到书中的爱情,是幸运中得不幸;得不到,是不幸中的万幸。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48164/5820bc877eb535f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