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舆论导向都是在强调“你只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只停留在脑子里的念头都是零,好去意义,只有做了,哪怕只有一小步,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当然,这绝对是正确的。但今天,回顾以前,又领悟到没有想哪有做!
有“想”,即”想法”,这已经是一个大进步,质的飞跃了。往前推想,十年前、五年前都在想什么呢?也许连想法都没有。人在童年、少年时期,可能每天浑浑噩噩,无所敬畏。可到16、7岁,大约高中时期难道不应该在自己的大脑里有点自己的想法吗?不考虑未来怎样,不顾现在如何,每天只是随波逐流日子最需要的是先”有想法”。
没想法的近义词往往是“没主见”,思想上的空白导致对事物没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这是为什么呢?自身性格弱点、外部环境都有关系。内因和外因,不外乎这两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有时会觉得有点晚,毕竟客观上既成事实,年纪大了,生活负担重了,想做事,试错成本、时间成本等等一些外在条件形成的局限慢慢越来越大。王潇说过一针见血的话:“never too late是骗人的。”无情的揭露了这一事实。“凡事都有最佳时机,有时间节点,有保质日期,错过了就是错过了,错过就是生活甩在你脸上的响亮耳光。”是的,当感觉到这耳光疼的时候通常十分后悔。然而这一切毕竟怨不了别人。各人的人生各自过,都在闷头前进的时候,哪有闲暇顾及别人呢?况且,人各有志,也许别人以为你过得怡然自得呢!更遑论连你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茫然”与“空洞”。可悲的不是“无知”,而是“不自知”。哪怕知道自己是茫然的也好,因为知道了就会去问,去寻,会在路上找答案。
体会过空虚,体会过痛苦,有过一些答案,这些都是在路上了。有了“想”才有“做”。三毛说“我来不及认真的年轻,待明白过来,只能选择认真的老去。”如果把年轻时该做而没做的事做了,算不算又年轻一次?
ncat^��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