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洛缪提出的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疏离型。
因为人们在回避亲密的程度上有差别,影响人们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在忧虑被弃的程度上也有差别,即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
作者指出,这四种类型不是完全界限清楚的,基因、童年经验和经历塑造了我们的依恋类型。人们分布在回避亲密和忧虑被弃的横轴纵轴上分布是会因为经历而产生影响发生变化的,也可能是是永久保持稳定。
性别差异 和 性认同差异
性别差异:两性之间的确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非常小,甚至不会高于个体与个体间的平均差异。所以不要把两性放在对立面,这样就忽略了相似性而只关注差异,所以"性别差异”这个词会会容易带来误导。
性认同差异:由于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里上的差异。性别角色是社会赋予的,比如男性就应该有阳刚之气,有担当有责任感;女性就应该温柔顾家,感性和包容。这是社会赋予两性的“正常行为模式”。
但是在存在于人群中的35%的人是“双性化”。也就是同时具有传统意义上认为应该属于男性和女性的特质,且心理健康的人通常都会拥有与“任务相关的工具性”和与“社交和情感相关的表达性”
总之就是在研究亲密关系的时候,不要把男女放在对立面,要站在人际关系的角度上看差异,而不是性别差异。
自尊
自尊即是对自我的评价。根据社会测量理论:自尊是人们的主观计量器,即社会关系测量仪,可以测量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
自尊是满足我们的归属需要演化而来的机制,这个很好理解,因为很大程度上许多领域的自我评价极大地受到我们所以为的他人看法的影响。根据之前的关于归属感的猜想,在原始部落,因为他人的评价会影响到是否被集体接纳。
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亲密关系运转方式是相同的
因为客观上的生理性别和异性恋不同,同性伴侣的行为的确会不同于异性恋伴侣,比如因为同为女性,都可能会对彼此更温柔更具有表达性,在生活分工上更平等,更加相互分担。但是差异不是因为性取向,而是因为亲密关系当事人的性别不同,而其他的体验感受和疑惑都是相同的。
自尊高低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因为人得高度社会化,我们是无法完美控制外界评价的,自己的评价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为了不被别人的评价牵着走,就需要在与他人联系和自我保护之间保持平衡。
高自尊者不会把生活中的小摩擦当做是伴侣不够爱自己的证明,他们能积极处理和伴侣之间的问题;而低自尊者总把他们脆弱的自尊心置于亲密关系之上,会非常没有安全感,总是不相信伴侣会对自己忠诚,总是以一种情绪化的反应来应对自己的不安全感。
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来自于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并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后续发展。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