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念着一个敦煌踏上它行程之前,面对一本专业的考古及史学的书籍,粗略了解了莫高窟的历史,只言片语无法看清全貌,只了解了“窟”和敦煌民称的来历。
飞机上的祁连山脉雪峰、荒凉的戈壁、绿意盎然的党河风光、以及清晨忽然瞥见的沙漠风光,时时充满了惊喜。由于缺乏对地理及地形的了解,选择更愿意在他人的眼光中看到不一样的敦煌。
食
民以食为天。每天都不重样的食物,一饱口福。驴肉、羊肉、牛肉霸气上桌,与南方餐厅不一样的,不仅仅是分量,更有材质的保障,煮、煎、炸都一一用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质朴与实在在菜量和菜品上凸显。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对于一个年降雨量不超过39.9毫米,蒸发量2486毫米,日照强烈的地方。吃鱼似乎也变成了一种奢侈,能看到清清的河水更是一种幸福。沙漠的葱并非是中空带有冲味的,圆滚滚的绿色更有清新的味道。敦煌的炒榆钱更是让人记忆深刻,口中沙沙、绵绵的感觉,已经尝不到是一种花的味道。西红柿是一种常见且鲜红饱满的味道,汁多颜色鲜红,日照的天然造就了它的鲜美。而土豆也似乎变得更大更厚点,南方的土豆丝似乎显示不了特色,在阳关吃的土豆片却让人难忘不已。凉菜配上面食也是当地人和游客们的最爱,一碗羊肉面味鲜可口,羊肉量足,一碗足够喂饱我们南方人的胃了。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城市中的特色菜馆,菜品和口味似乎差不太多,而我们在葡萄树下的一顿午餐却让人感受到了烈日当空之下的清凉,成片的葡萄树架,枝叶繁茂、果子丰收。而位于它们旁边的一道青渠,吸引着我,按耐不住用手舀起一瓢水,透心凉,那一抹缓缓流淌的清凉给了土地更多的绿洲与希望。
让人流连忘返的是各种可口的水果,西瓜、葡萄、提子、水蜜桃、人生果等等,在如此贫瘠之地可以种植出如此多甜美多汁的水果,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不仅品种丰富、口味鲜美,而且还果肉丰富多汁,让沙漠之地的人们得以享用,物尽其美、物廉价更美。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夜市
第一次看见九点依然晴朗的天空,月亮和太阳同挂之上。行走在热闹的市场中,感受生活的烟火气,每一个摊位的人都如此真实。数个刻胡杨木的印章,预示着千年不倒的永恒,用它的树根、树心、树表等各个位置来进行雕刻,颜色各一、形状各异,当地的材质在老板们的手中恣意呈现。
各种不一样的披肩和围巾,在沙漠里变成了拍照中靓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因为在壁画、雕刻这些形式上文化的传播,让人们得以对各个年代的故事和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深深地被它们打动,张骞出使西域、九色鹿、飞天、藻井图等等,这些都变成了生活中可以实用的物件,也为丝绸的传播奠定了文化的基础,更获得了游客们的喜爱。
娃儿们在闲逛曾发现了一家与众不同的雕刻师,似乎在夜市中独有他们一家,现场进行篆刻,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而同一个摊位的美女老板因为自己动手制作的手工耳环,与其他各家都不一样,得到了大家的喜欢。
娃们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从机场开始认识夏令营里的娃,还要陪娃出行的时髦奶奶。一见面就成了好朋友,飞机上单独和好朋友一起坐,下飞机在大厅就认识了熟识的其他娃,相约一起游玩。
在鸣沙山一起骑骆驼,见过了上千头的骆驼队,由不同的骆驼主人所有,按编号有序排练,一行牵骆驼的专人靠拍照为生,全身武装和骆驼一起轮流上岗,其中我们发现了一只白色的骆驼,特意与它合影留念,510,522则是我和女儿骑过的骆驼,特意留下来他们的靓照。
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沿着沙面滑落而产生的鸣响,是沙漠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鸣沙山除了一望无垠的沙漠,还有一眼甘泉如月,伫立在沙漠的低洼处,旁边的芦苇也为鸣沙山增添了不少美色。月牙泉的形成也是敦煌的主河流党河的一段古河流,后来党河改道,大部分的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
站在月牙泉高处,眺望骆驼队如蚂蚁一般行进在沙漠里,与空中的直升机、滑翔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蓝天之下的那一抹黄色、绿色和蓝色交相辉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荒凉的沙漠里孕育生机。捧一把滚烫的沙子在手,温暖着掌心,沙子随风飘散,继续归于尘土上。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特约的敦煌博物馆解说,一行人大开眼界。千年屹立不倒的胡杨树,造型设计独特的敦煌博物馆,跟随着解说姐姐的引导,从上到下领略敦煌历史之美,在讲述中孩子们也有机会了解敦煌的千古脉络。
“敦,大也,煌,盛也。”从敦煌名字的来历到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及故事,古时造纸术的清晰流程,再到汉代烽火制度,每一样物件都带着它的故事,孩子们随着讲解以及参观一一品味古时丝绸之路中外文化艺术交融的成果,更亲眼见证了丝绸之路在历史长河里的兴与衰。
让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这些历史史料和物件,让人惊叹的还有莫高窟出土的一砖一窟。孩子们无比崇拜的眼神足以说明一切,文化的底蕴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思想上的熏陶,一段段打开尘封的故事让孩子们如痴如醉。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千年莫高窟
相传1600多年前,一个名叫乐僔的和尚经过鸣沙山,看见山壁上万丈金光,以为是佛祖显灵,于是在这里挖了一个山洞潜心修行,这就是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
亲眼所见这一沉寂千年的石窟群,除了见证人们信奉佛教,宣传佛经,用各种壁画、雕塑、建筑相结合,融合了中西方的文化,也借助当地干燥的气候保存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传承到今日还能得以一见的艺术瑰宝。这也打开了我们现代人与古人对话的窗口,把很多当时的社会生活写照以壁画、雕塑的形式展示出来。于是我们才能听到、看到莫高窟的故事,譬如九色鹿、白象入梦、割肉喂鹰、佛的前世今生等等,更了解了夜市所见的围巾、丝巾的真实画样,藻井、飞天、反弹琵琶、不鼓自鸣这些真实的情境,仿佛置身于梦幻一般,而走进石窟又是那样的真实。同时我们也见证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各个朝代的荣辱,从最初北凉融合西亚、中亚融合其宫殿建筑,印度寺院在石窟里也有见其模样。北魏时期的石窟因为大多重修已经见不到当时的原貌了。而九色鹿的故事也就是此时期257窟的描画。还有西魏时期的佛像,看到菩萨身上长裙贴体,裙子上的衣纹具有“曹衣出水”的效果。还有北朝时期保存最多石窟的北周时期,在佛像两侧各塑一身佛弟子形象,一老一少,最年长的弟子迦叶和最年轻的弟子阿难。迦叶身体瘦削,额头布满皱纹,苍老的面容中含着笑意。而南侧弟子阿难则体形饱满,头部圆润,体现了年轻僧人的形象。而其后的隋唐也见证了古代中国的繁盛,在各朝各代的倡导下,营建寺院、佛教写经,加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以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持了石窟的发展,让石窟的发展达到了鼎盛。相继其后的五代与之前的隋唐想对比,无法与当时的繁盛相提并论。而明清的衰落也让莫高窟的许多文物得以流失。
走在莫高窟的走廊上,看到这一宏伟的杰作。更看到了背后默默无闻付出的无数人的用心。莫高窟一二层外楼的加建,出自于60年代周总理的专款专用,几百万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足以说明当时领导人的真知灼见。莫高窟原貌的临摹,让我们看到一比一的洞窟,重塑古代艺术,这一文化瑰宝的流传也得以完成。这735个洞窟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根基,在吸纳印度外来文化艺术的营养上,中外文化不断交融得以创新、繁荣和发展,让这一连绵1000年的敦煌石窟,从佛教艺术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得以翻新,创造了与印度佛教艺术和理论的不同,展现了有中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气派的佛教艺术和思想。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阳关
西出阳关无故人。古时“海关”必经之路,烈日之下张骞像雄霸一方。古时军营驻扎的帐篷、周围的练兵场、都尉府的居住地,都还原了古时真实的环境。孩子们可以体验当时的生活,豪气把酒言欢的调子,一试身手的射箭场,还有“关长”亲自批阅的通关文牒,都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也让我们见到了流传至今的字体和文化传统。更让人意外的是,关照这一词汇的来源,也因为阳关这一重要的关卡和门户,凸显了它历史悠久的文化内涵。阳关在汉唐时期是中西往来的海关,阳关关照具有国际通行证的功能。而“关照关照”、“多多关照”已成为现代社交用语的通用语了。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敦煌夏令营之行
魔鬼之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