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开始读这本书,2023年12月16日读完,刚刚一个月。避免情绪化决策。
内容简介
这一本时间线是公元557年–公元588年,共32年;是167-176卷,共十卷。
本书聚焦魏晋南北朝后期南陈、北齐和北周三国历史。公元557年,梁敬帝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梁国灭,陈国立,后大败北周、后梁,收复失地。同时,北周逐渐兴盛,杨坚逐步掌权;北齐则一步步走向灭亡。最终,陈国末任皇帝陈叔宝荒废朝政,为隋主杨坚所灭。
一、学习
1.为什么要读史?因为历史就是各种形势下的剧本套路,选项、人物、情节、结局都有固定模式,结局会有偶然性,但模式都是一样的。
2读历史,不要只读宏大叙事,因为宏大叙事和我们普通人没多大关系。读这些小事上的“前言往行”,才是自己的读书积德,资“自”通鉴。而读书积德的修养,主要是修养自己的舒适区,把舒适区修养到“居仁行义”,这样,你通过读书,住进了“仁”这间屋子。“仁”是你的家,你在这里面最舒适,自然而然,你的一举一动就都合乎“仁”,这就是孔子七十岁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生活
1.人的修养,就一个“诚”字。唯有君王一片至诚,臣子才能有赤诚之心,团结一致,忠诚为国。皇帝心怀鬼胎,则所有人都做不了人,只能做鬼。
2.《资治通鉴》中讲述的个人命运的历史教训,来来回回就两个“不”:不要贪心,不要不服。有了这两个“不”,就是所谓“大智慧”了。不要贪心,不要不服。你必须服,真心服,还要“悦纳”,喜悦地服,才能重建自己生存的生态。你不服,是觉得自己该得的,被别人夺去了,却忘了自己所谓该得的,也是当初夺了别人该得的。所以,没什么该不该得。人性的毛病,就是看自己都是正义,看别人都是非法。而你一旦把这种心态表现出来,就会给自己招来大祸。
3.与人相交,先定“政策”,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按我自己的政策办。
与人相交,先定原则。我们每个人都是中人,易受身边人影响。人人都自以为有自主意志,其实都没有。所以,对人要制定政策,听谁的,不听谁的;和谁可以接触,和谁不要接触。因为接触一个人,就等于接受他的影响。
4.谁在人后不说人?不要听到别人说我们“坏话”就暴跳如雷,我们平时也没少说别人“坏话”。不管人家说自己什么,都不要太在意。如果一句坏话就记仇,那周围全是仇人。
5.对他人要零期望。宇文邕的一席话,光耀史册!道德标准,只用于要求自己,不用于要求别人,对他人要零期望,只看他做到的部分,不看他没做到的部分;只看他好的地方,不看他不好的地方;只看他的优点,不看他的缺点。
6.信任有三大原理,判断谁可信谁不可信是最后一条。第一条是看自己,我自己是不是一个被大家所信任的人,如果我自信大家都信任我,那我基本上可以信任大多数人。仅此一条,高纬就不能信任任何人,因为他自己就不被任何人信任。第二条是看形势,看对方采取什么行动会对对方有利,从这一条看,就绝对不能信任高阿那肱。第三条才是具体判断谁可信,谁不可信,这一条最不重要,因为人会变。
7.可见做人啊,难在一以贯之!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出自《论语》)何谓一以贯之?就是你的立场和观点始终不变,你的态度和做派始终如一,你跟谁都是说一样的话,你处理任何事都是一样的原则,你做的事情,你日日不断地专注坚持。从生到死,始终如一——一以贯之!
8.人人都想趋利避害,却只见其利不见其害。伴君如伴虎,这人人都知道。但是,大臣们的关注点,总是如何把这猛虎引向自己的政敌,吃掉别人,而不是防范自己被吃掉。人性的报复心、攻击性,总是会压过防御心。看不见自己的危险,只看见扳倒别人的机会,这是一种认知心理缺陷。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中庸》)予,就是我。罟,渔网;擭,机栏,都是抓鱼的。陷阱,抓野兽的。人人都说“我知道”,但你把他往坑里带,他也不知道避。
9.不服别人是种罪。每当世界改变,总有一些人拒绝接受,选择留在过去的世界,因为那里是自己的舒适区。这是一种害人害己的幻觉。
10.不该说的话,对任何人都不要说。你有绝对信任的人,而你绝对信任的人又有他绝对信任的人,而且因为他只是转述你的话,危险性没有那么高,他的谨慎意识会比你更弱。这就很容易出事。所以,不该说的话,对任何人都不要说,而且想都不要想。
11.人性认知缺陷:只相信对自己有利的事。贪心和侥幸是一对孪生兄弟,贪心一起,必生侥幸,人就会去冒生命危险,明知道得不到的东西,也要去拿。陈伯宗“应该”继位,这是他“该得”的。但是,不贪心的原则,就是比自己该拿的少拿一点,而且让所有人都相信,我绝对不拿,今天不拿,以后也不会拿。
12.做好人需要一辈子,做坏人只需要一次。我们要想想自己会不会上这样的当,一个人本来跟我很好,有人传了一句坏话给我,我就马上愤恨:“他居然这样说我!”然后就跟他绝交了。所谓做好人需要一辈子,做坏人只需要一次。因为听到别人说自己一次坏话就否定他人,这是人性。
13.永远不要记着自己对别人有什么功劳,那是自取其辱,而要有归零心态。
14.一个人对一件事只能有一个观点。
三、工作
一个人的事业大小,往往由他的修养决定。
1.韦夐的话,原文:“酣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承担大任者,没资格享受生活。岂止是没资格享受生活,连“陶冶情操”的资格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你要干工作,而干工作需要专注、钻研,不能分心,不能松懈。一旦分心,投入钻研工作的时间就不够;而如果松懈呢,马上就要出问题。
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说,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他犯错的时候,所有人都看见了。他改正错误的时候,所有人都仰望着。
这话两层意思,一是你不要以为你犯错没有人知道,因为你高高在上,一举一动大家都看着;二是你犯错了也不要紧,只要你改正,还是万众仰望。
3.“敬”字当头,则无往不顺。第一个字是“敬”,敬人敬事。敬人,是不管皇帝对自己多么亲切亲密,他始终保持恭敬,保持距离和本分,这就不会“近之则不逊”,让人觉得“难养”;敬事,是尽忠补益,皇帝问什么事,他都郑重其事,认真给出建设性意见。学习也要以“敬”字为先,读书就要敬那本书,跟老师学就要敬老师。“敬”字当头,则无往不顺。第二个字是“静”,心静,不浮躁,不心存侥幸,不冒进。第三个字是“退”,凡事退让,特别是在禄位利益上退让,你拿得越少,就越平安。
4.上书可以,联名上书就形成“群体性事件”,而且是高级官员的群体性事件,很容易被人解读成造反而刺激皇帝。形式大于内容,不要光顾内容,不注意形式,这算是一个教训了。
5.决策背后都是情绪在起作用。记住,在我们的决策背后,都是情绪;让我们激动的,都是修辞。我们的病就是不讲逻辑。知道自己有这病——这是人类的通病,是人类认知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共同缺陷——才有可能去防止自己犯病。
6.领导者对下属不能只有恩没有威。
7.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什么是“直”?朱熹说,“至公而无私”就是直。张居正说,“不避私嫌而废夫除恶之公典”就是直,意思是不要自己做好人,把公家惩罚恶人的法令废了。
8.世间就有这种人,他居于领导地位,把持着一切权力和财富,但是他什么也不干,死到临头也不能奋起行动,他最后的勇气,就是彻底放弃自己的责任。而实际上的权力和财富,他还是把持着,但是你已经没有理由找他要了。
9.领导者最大的职责,是培养新的领导者。“进贤受上赏”,举荐贤才的人,应该受到上等赏赐,这是一个重要的管理观念。领导者最大的职责,是培养新的领导者;大臣的职责,是举荐贤才。反过来,嫉贤妒能,或者阻挡贤才晋升之路,就是一个组织里最大的恶。梁毗对苏威的弹劾,和杨坚对高颖的夸赞,是一个道理。苏威身兼五职,“安繁恋剧”。你把活都干了,别人怎么成长?事情全在你身上,国家离不开你,你生病了怎么办?你死了怎么办?
领导者永远要关注组织能力的成长,而不是个人能力。
10.坐上一个位置后,只看见自己的权力,却看不见自己的责任。德不配位,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11.领导者要克制自己的个人偏好。正月十五点花灯,老百姓的狂欢节,就这么被禁止了。禁止这样的民俗,属于领导者自己的个人偏好,他不喜欢而已。作为领导者,应该克制自己的个人偏好,而不是放大。但是,领导者往往会放大自己的个人偏好,不仅是当官,就是一个企业老板,也很容易把自己的个人偏好强加于员工,这属于过界了。
12.管治他人,原则应该是凡是能不管的都不要管,只管非管不可的。但实际情况往往相反,凡是能管的领导者都要管,管到实在管不了为止。这是人的本性:控制他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