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把时间当做朋友》摘要4-思考

《把时间当做朋友》摘要4-思考

作者: 幻然 | 来源:发表于2018-05-07 17:12 被阅读98次

    1.勤于思考

    动脑子其实根本不费力气,可大多数人就是嫌动脑子累,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愿意思考,而愿意思考的人中又有那么多是在用错误的方法思考。“所谓独立思考,只不过是当别人告诉你一个结论的时候,你自己动脑重新推演一遍得到结论的过程,看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衡量一下那结论到底有多少道理而已。”

    一旦尝试着独立思考,就会发现陷阱无处不在,麻烦不断,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思考的原因,把思考推给了别人,看似省事,实则后患无穷。我们总是希望有确定的答案,可事实上这个世界就是不确定的,我们需要面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一厢情愿的迷信权威,就几乎必然出现漠视、遗忘常识的结果,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不要以为这是历史,不会再发生,其实这是人性的弱点,对自己逻辑的欠缺缺乏自知之明。

    “独立思考的钥匙之一是这样的:首先要了解权威不一定等于正确,进一步要明白,就算权威正确,也不过是权威表达了正确,而正确并不属于权威,更准确的说,权威只是权威,正确就是正确,他们两什么时候都不是一回事。”

    把独立思考交给别人,不但不会节省时间,而且还会浪费时间,甚至浪费一生的时间。在工作的时候,有的人只做着老板要求的事情,甚至连老板要求的事情都做不好,其实他们并不懒,只不过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另外一些人则不同,他们接到任务就会去琢磨任务的目标,实质,意义,再去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为了完成任务做了很多老板没有交代过的事情,进而不仅完成了任务,还有许多额外收获。

    2.思维陷阱

    2.1常见的形式逻辑错误和非形式逻辑错误有很多,但犯这些错误的根源往往是概念不清或者拒绝接受不确定性。人们为了能够思考与交流,创造出了许多概念,有些概念从一开始就是正确的,沿用至今,而有些概念则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被我们抛弃。我们常说的脑子清楚就是指那些人脑子里没有那些乱七八糟,没有必要,毫无根据,甚至混淆视听的概念。

    学任何学科,搞清楚它的基础概念非常重要,概念之于学习,犹如砖块之于建筑。上学的时候,母亲教我先把教科书上的概念死记硬背下来,然后通过学习与实践反复的审视与打磨这些概念,对他们形成透彻的理解。教书以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学习困难和思维困境,都是在学基础概念的时候囫囵吞枣,不求甚解造成的。

    脑子混乱的人,他们的概念是粗糙的,混乱的;所以他们的世界也是粗糙的,混乱的。这样的人看问题只能看到表面,甚至表面都看不清楚,还谈什么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知道“目标”与“计划”并非一回事;搞不清“政府”与“国家”之间的区别;不知道“上学”与“学习”不是一回事;(学习与阅读,研究,创新,行动都不是一回事)不能区分“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看法”;

    人们为了消除不确定性,创造了神与怪,用来解释某些现象,但实际上,世界就是不确定的,必须要接受这个事实。而不愿意接受不确定性根源上来看是心理问题,他们本质上就是不现实的人。

    2.2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几乎无处不在,但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针对“因为A,所以B”,我们至少需要从三个方面去分析:A不一定是B的理由,A不一定是B的唯一理由,A不一定是B最重要的理由。

    双盲实验:工作人员与被测患者都不知道哪个药片是有效的,而研究人员在局外进行观察与记录,不影响实验结果。

    自证预言:罗伯特·莫顿教授发现了这个现象:当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时(往往是不好的事情),那么此事最终真的会发生。

    3.逆命题

    初中时我们就学过:原命题是正确的,不代表逆命题就是正确的。

    例如:“脑残者最好玩的地方在于他们认为别人才是脑残呢”这句话,很多人都会不自觉的理解成认为只要是认为别人是脑残的人自己都是脑残,这种谬误隐藏的非常深,以至于我们常常视而不见。

    4.举证责任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对话:甲想要做一件事情,乙问这么做有什么好处,甲反问这么做有什么坏处,乙答不上来,甲就认为是自己胜利了。事实上,甲想要做某件事情,显然是由甲举证这么做的好处,而不是乙去证明这么做的坏处,即使乙不能证明这么做的坏处,也不能说明这么做就是好的。谁主张谁举证的应用范围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明白这一点的人,自然大脑不清晰,逻辑混乱,进而过得一团乱麻。

    他们的逻辑总是:既然你无法证明我是错的,那么我就是对的。一方面有些事情真的不是对与错那么简单,另一方面,很多时候证明否定论断比证明肯定论断难得多。例如相比于“你欠我十万元”,“你没欠我十万元”的举证难度要大很多,甚至没法证明,但是对方没法证明没欠我十万元,不代表就可以反证对方欠了我十万元。

    5.案例局限

    使用案例的人往往为了说明自己想要说的道理,而忽略了其他的影响因素,甚至有些案例由于文字的描述问题误导了我们,所以用案例说明道理时,要时刻注意结论与实际逻辑的关系,避免以偏概全。

    6.对立论证

    前面说过,人们基于同样的理由可能会做出相反的决定,还有很多时候,遇到的是同样的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例如有些人抱怨上司的愚蠢,很可能是因为自己什么都没做,所以没有暴露缺点,而上司做了很多事情,自然也就暴露了自己的缺点。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抱怨上司愚蠢的人不过是把上司很愚蠢当做是自己偷懒的借口,因为上司很愚蠢,为什么要为愚蠢的上司打工呢?

    凡事都要从积极的一面去理解其实也是有偏颇的,一旦从对立论证的角度思考问题,那就应该考虑哪个更合理,哪个更现实,而不是哪个更积极。

    7.张冠李戴

    总有一些人通过一些故事或者例子得出一些看似正确的结论,可是两者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啊!

    8.感悟与道理

    感悟往往是个体经验,所以会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偏差,而道理确是普适的。尤其是来自成功者们的智慧,我们是应该认真倾听,以免漏掉关键信息,但是对获得的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的全盘接受,也同样是危险的。成功者没有义务告诉你那些细节,并且他们会夸大自己遇到的困难,隐藏运气在成功中扮演的角色。

    反过来,你可以通过失败者汲取更多宝贵的经验,观察失败者以及他们失败的原因要容易的多。

    9.克服恐惧

    人性中如此邪恶,如此顽固,如此普遍的是什么?是恐惧。而恐惧还会带来更有杀伤力的品性:懦弱。

    阻碍人们思考的障碍有很多:我的更好,死要面子,拒绝改变,顺从多数,简单粗暴的分类,自我欺骗。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结于恐惧以及恐惧带来的懦弱。

    每个人都有恐惧,但不一定有勇气,只有当勇气被培养到大于恐惧时,一个人才会变强。事实上,这个世界并不以善恶为判断标准,而是强弱,甚至有时候善良不过是弱者的表现,善恶标准也仅仅是弱者的借口。

    10.辅助工具

    语言是我们表达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有时候思维会受到语言习惯的影响,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就可以正确的使用语言,修复我们的思维漏洞。

    “······本来/原本就是这样嘛”类似的句式唯一的用处就是找借口,“我认为”与“事实上”也有很大的区别。

    以下一些句式可以帮助我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

    ······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不一定······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说······

    ······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

    ······看起来像······,可是······

    ······而事实却可能远比看起来的更为复杂(或简单)

    ······然而,(这个论断)反过来(陈述)却不一定成立······

    ······其实很可能与······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之间不一定是单纯的因果关系,他们也可能互为因果。

    ······之间的比较也许没有任何意义

    ······其实不过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本质是······

    ······有个通常被忽略的前提。

    ······尽管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却完全不现实。

    ······也许有人会说······,但是这种质疑却······
    另外,诸如“······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难道就没一点可取之处吗?”“要是······就好了”等句型一定要杜绝使用,全是正确的元素拼在一起还有可能是错的呢,“还有一些可取之处的”就更不用说了,难道只有一点可取之处我们就要拥护它吗?“要是······就好了”更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往往拥有这种不现实想法的人就是因为使用了类似的句型,一旦使用了这种句型无论如何也造不出现实的句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时间当做朋友》摘要4-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ev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