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初中同学小聚,吃完饭我俩沿漓江走了一万多步,这是我踩着不太高的高跟鞋走的成绩,代价是今早小腿和臀大肌酸痛,登象鼻山的计划推迟罢。
既然不跑步就翻出严伯钧推荐的100首古典音乐。

之前吉他老师推荐链接给我时是提醒我不能保证练琴时间时多听音乐,碎片时间听古典也是要心情的,今天闲适,就仔细总体浏览了下入选音乐。
感觉这仁兄就是要把严肃的东西做得有趣、好玩、极致。创业为艺也许他做到了。
多年前,电影《欢颜》胡慧中大气美丽的脸庞剪影,和夕阳余晖中飘飞的长发,和着凄婉、缠绵、不妥协的《橄榄树》,让吉他深深刻入我的心底,我一定要学习古典吉他。
工作后发的第一个月的工资,就是给自己买了把红棉吉他,尼龙弦,可也只限于练习弹唱和和弦。直到小孩10岁,他能比较自律学习,我才为自己找老师学琴。
第一个吉他老师是小区内琴行发现的,他招生广告说擅长古典吉他,于是我试上了一节课,发现他走的是民谣的路子,只是科班音乐学院出身,而且有丰富的舞台演出经验,他把一些经典古典演奏的民谣改写成六线谱,让没有一点基础的学生迅速弹出曲子,以此在家长中建立口碑,打开招生局面。
我只跟他学了一期,后来再见他时,已经在他琴行做老师教学生了。
单老师就是之后我遇到的第二个吉他老师。他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组过乐队,是个很有天赋的音乐人,他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古典吉他各种技法纯熟,还能弹一手漂亮的弗拉门戈,很多经典曲目他信手拈来。最好笑的是他是个典型的至情至性艺术家气质的人。
第一次上课他问了下我对古典吉他的认识,学过的曲子,看我弹了几首,考察过我识谱能力后,就竹筒倒豆子般把他用的两三本主要教材向我交底了,随后就开启了我琴魔生涯。
三年时间,单老师只给我上了12次课,期间我通过了中国音乐学院四级、六级古典吉他考试,再后来弹到八级、九级的曲目,琴行老板很气恼单老师的教法,几次就把核心看家的原则全告诉我了,上课次数又少,有时约好要回课,单老师吃饭喝酒还翘课不来,我的学习程度他也不明确和琴行确定,让琴行老板不好涨学费。
大概是上第二次课吧,一级曲目中有首新疆哈萨克族民歌《送你一支玫瑰花》,初看编曲不难,就是往复几个和弦,可单老师一出手就听到摇曳的伦巴节奏想起,每一乐句开端是一把绵密、丝丝入扣,层次分明的反轮扫弦,立刻让心情的潮起潮落,和着他的节奏进进退退,仿佛端坐弹琴的我,幻化出一个分身翩翩起舞。
老师耐心地讲解反轮的要点,和整首曲子的节奏。再后一次课,看我弹了一下之后,就仿佛忘记教过我这曲子一样,再也没主动检查过,但半年后的某天,他突然又问我这首曲子练的怎么样了,好在我一直没中断这首曲子的练习,老师问的时候,也正是我感觉刚能完整弹下来的时候。
随后的第三第四次课,老师又把八级曲子《彝族舞曲》的部分片段逐一教我,而我则是每次回家不仅练他教的新技法和曲子,还有固定基本功训练。
在单老师看似完全没有循序渐进章法的教学中,我疯狂地汲取着营养,视奏、左右手基本功、古典音乐修养、曲目的积累一起叠加推进。
总之,那几年是我练琴时间最多、效率也是最高的几年。印象里我一有空就抓起吉他练基本功,半夜醒来只要天还没亮,就拿起琴弹今天曲子的难点。这也是两三年后我再见到第一个吉他老师时,令他吃惊我进步神速的原因。
认准目标,规划正确的路径,埋头苦练,花开只是迟早的事,想要的结果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