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听了一场讲近代上海建筑的变迁及其动因的讲座。我一不懂建筑,二未修历史,这场讲座对我来说是个陌生的领域。
简单做了个回顾之后发现,我平时给自己挑的讲座、演出、展览、观影会、读书会等等,有时候并不在熟悉的领域。撇开自己那一点点并不太浓郁——甚至普遍都比较寡淡的——兴趣,和一点点"死而不枯,枯而不倒"的好奇,我发现这些与陌生领域可以带给我的有时候比熟悉的领域更多一些。
就拿今天这场讲座来说,我到底在听些什么呢?
-
听一个话题/主题可以由哪些角度切入
从个体差异上来说,我可以大概了解到一个不熟悉的领域通常会从哪几个维度来观察和讨论。
通过横向比较之后,也就是当"个体观察"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可以慢慢摸索出"如何快速浅入一个新领域"的常规路线与其它非穷尽的可能。
最关键的是,这相当于一个储备,一个如何去“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切入点的储备。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里,知道如果(未必现在立刻马上)要突破着界限,可能的口子在哪里。
通常认知储备分这么几种:知道自己知道的,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
听一名业内人士如何向圈外大众普及知识信息
无论工作学习生活,都会有信息交换的时刻;而所谓的交换,往往是对原信息及相关领域比较熟悉的输出方向相对不熟系的接收方进行传递。
就好比我要跟你说个八卦,但很有可能八挂所涉及到的人事背景你并不了解(所谓的"贵圈太乱")或者只是了解部分,但并不足以吸收这条八卦,那么我除了八卦之外,还需要交代背景。这其中还进一步牵涉到,我是先说背景呢(可能导致前戏太长,后面包袱抖不开)还是蒙太奇式挑接呢(往往对听说双方的时间线梳理能力要求较高,不然会频繁出现"刚才我们说到哪儿了"、"等一下,你再说一遍"等等断片现象。当然我知道八卦一开、肾上腺素一飙,这些细枝末节都要统统靠边),不一而足。
总之,听听别人怎么聊的,有时候总能捡到点技能。 -
听Q&A时其他小伙伴的提问角度
讲座听众中会有专业人士、(非业内)相关人士(包括深度爱好者)以及路人甲乙丙丁,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主题发问或者交流感受;但同时,即使不是因为不同的行业背景,仅仅处于迥异的个人经历,每个人都可能提供一个新鲜(但未必)有趣的、而我从未考虑到的视角。类似地,我从他们身上就可能在宏观上得到观察事物的视角、微观上进一步了解被讨论的话题。 -
听一些在自己既有认知上能产生“增长点”的信息
外滩旧景-中国银行大楼(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说起来有点抽象,其实很好理解。
比如我前不久恰好看到了台湾新舞台与中国信托商业银行的一则八卦旧闻,其中暗指(真的是八卦,听过就好)银行为了建造高于政府限定高度的企业建筑,答应建造一所公共娱乐设施,即“新舞台”作为(并未公开的)交换条件;而今天恰好谈及的上海在租界期间的一些建筑政策,其中就包括建筑高度的限定及其导致的可爱有趣的结果(比如,外滩的中国银行的顶部为什么是锯齿状,这就与当时的限高政策密切相关了)。这就让我对建筑的法令政策多了一点感性认识。
像这样只是一小点的认知进步,就是一个“增长点”,而即使这样一枚小小的增长点往往就能带来大大的快感。
你不得不承认,陌生领域的信息点也可能会在某一刻与(既有的或新得的)另一点形成通路;在此之后临近的或遥远的未来,点到线、线到面,平面再相交成立体……这个过程总是愉快的。
当然也不得不承认,可能并没有这样的未来,那些信息点只是散落的、闭环的信息点;也可能形成线或面的时候,它们自身开始扭曲或者彼此钩缠。
其实在刚接触新领域的时候,如果能有一些与既有认知发生联系的话,已经很开心了。有时候非常偶然地,这样的“接触”就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缝),那真的是“当谢天地”了。
相关的问题,之前在上博《翰墨荟萃》特展的时候碰到过。那次特展的策划中,有本同名书。有人就发问:是“先看书(相关文本资料)学习再去看展”的好,还是“先看展回来再看书深造”的好?答曰:都好都好。
我的理解是:作为普罗大众中的一枚肉眼凡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孰先孰后没有必要过分强求。先遇着谁都是“缘”,能不能打开新世界大门补足另一半,那是“分”。不管先有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各有优势;而作为一名只不过怀揣兴趣而不必靠它吃饭的普通人来说,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剩下的另一半工作,最后也是殊途同归。关键是,怎么顺手怎么来,开心就好~
但无论如何,要听一个“听不懂的讲座”本身没有什么压力,只需要一点点气力(精力和时间成本)。而它能从陌生的领域带来的东西,总是新鲜的;万幸之下,你让这些“新鲜”的金手指点通了脑回路,那不是既新鲜又有趣?
我们的天秤座老伙伴王尔德先森也来站台表示:前后一致的人生太过无趣(大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