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扬州

作者: 尤然自得 | 来源:发表于2017-09-28 09:33 被阅读16次

            求学之故,我来到了这座城市,一座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也许是过多的被古人的诗词歌赋所提及,扬州在我心目中已然是一座古韵深厚的江南名城:班驳的城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嵌着苔藓的石板路吐露着悠久的文明,重楼画阁,古木修竹,静院回廊,兰桡画桥,粉墙黛瓦,亭台水榭,涓流潺潺,鸟语依依,古色古香的园林点缀其间,错落有致的河网更是勾勒着它的轮廓。

            也许理想与现实总有区别,耳闻与目睹亦或有矛盾,踏上这方土地,呆上一段时间,总觉得这座城市很是中庸(或许是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罢),兼有古城韵味和都市气息,两者相衡,恰到好处。都市气息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而这种古韵却是更深层次的渗入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风土人情之中。曾经认为都市总是充斥着喧嚣,迸发着激情,是霓虹灯下熙攘的人群,是歌厅中男女的肆意叫嚣,是旋转灯下动感十足的劲舞,是一个没有片刻宁静的栖息之所,更是融合了各种个性的张扬。我不喜张扬,甚是嗤之以鼻。终于,在扬州我找到了平衡,找到了莫大的宽慰,一种古朴的隽永和内敛给这座城市添上了更惟美的一笔。这种美,不是刻意地追求,而是不经意间的流露,从扬州人的谈吐之间,从这座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更是从这座城的深刻内涵和丰厚底蕴。这种美,较之前者,更显一份清新脱俗,淡然雅致,耐人寻味。深究其间,自是透着一种谦逊与大智,“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乎惜小”扬州爱借鉴却非机械的模仿,它更善于扬长避短,突出自我特点,于是才让古韵与现代和谐发展,相得益彰。园林掩映于大厦之间,大厦则环抱园林。彼此都掩盖不住对方的光环,游客也不会因此而双眼蒙尘,有所偏废。

            扬州内敛,更兼灵动,也许是古人的审美方式过于单调,山水画意往往是他们评价景美的主要方式。扬州这座城,没什么山,是水孕育了它。衔长江、攥运河,人常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似乎灵动的水也赋予了这座城一种智慧,使它紧紧抓住了这两条巨龙而一跃腾飞,尽管历史上运河的一度淤塞也影响了扬州的发展。灵动的扬州城,灵动的水,招徕了无数的文人骚客,留下了千古名篇;同样也孕育了郑板桥、翁同龠禾、伊秉绶等名家。傍水而依,水网密布,曲港风荷。水再一次给了扬州以灵感,于是座座精巧别致的桥如宝带般跨河而立,沟通了两岸,更沟通了扬州城与众多诗词大家的不解之缘。为我们熟稔的二十四桥更是频频出现在名家的巨作之中,如姜夔的《扬州慢》,杜牧的名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城总体上给人一种小的感觉,而这种小,小得精巧,小得玲珑,小得可人,说得夸张一点,这种小是一种精华的浓缩。在我看来,“大”给人一种冗杂之感,各方面不能兼顾和均衡,不如“小”来得巧致,正如江南女子娇小秀气的特点,扬州的小更符合这样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城。毕竟一进城,即使是在郊外的田埂间,不时间也会淌过几条秀丽的小河,窜出几座古塔,让你深深体会到这座古城的风韵,而非是单调的图景。

            说到扬州,不得不说说古运河。出来扬州,深感恋家,也推及到恋家的一切。古运河穿城而过,是家乡人引以为豪的标志,古运河也绕扬州城而过,因而我也曾徒步寻访这条大川,也许站在碧波荡漾处,站在黄昏的余晖中,望着那泛着光粼、荡着涟漪的水面,那与家乡水相融一体的一河之水,我恋家的感情能得以释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许会心生悲怆,也许会旷达豪迈。但几次寻访都无功而返,一次回家途中,在车要出城的那一刻,无意间,透过车窗,匆匆瞥了一眼,那是一段极其窄小的河段,若不是河边的标识,很难将它与历经沧桑、雄壮伟大的古运河相联系起来。也许它也沾上了扬州城娇小的特点,但这种小在扬州这种特定的城市中更显自然。看惯了过多的浩汤,这种小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引发人无尽的遐想。

           总幻想烟雨蒙蒙,柳絮飘飞的三月,那时,便大概是扬州最美的时候了,也许在那时,在细雨斜风中,在涓流潺潺中,在杨柳依依,婀娜婆娑的倩影中,在泛着泥土清香的春风中,你更能体味到这座城市的柔美风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感悟扬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km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