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乐嘉都这样教育熊孩子了

作者: 方圆丶几何 | 来源:发表于2017-08-22 12:48 被阅读0次

昨天一则新闻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主持人乐嘉在微博上分享了带着4岁女儿参与沙漠徒步活动,4天走了76公里。

四岁的女儿,期间经历了风沙大雨,大腿出疹子,腿脚都出水泡,累的直哭,晚上睡不好,外加蚊虫叮咬等一系列磨砺,最终在自己父亲强大的精神牵拉下,独自走到了终点。

从乐嘉自己发出的微博和后面接受采访的意思流露出来,他决定带着四岁的女儿在沙漠中走这一成的目的是:

“对我来讲,灵儿如果能四天坚持下来,那是她上辈子修来的福分,如果她能坚持下来一天,我会觉得孺子可教;如果一天都坚持不下来,我只能对自己说,那只能下回再教。但有一丝希望,我会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她明白,作为一个女孩,她这一生必须要学会独立和坚持。”

听说乐嘉都这样教育熊孩子了

从乐嘉微博里能看得出来,他是一个和女儿非常亲密的父亲,女儿从言行和心理上对他非常相信和依赖。于是,在整个过程中,他用了各种方式从精神和心理上支持并牵拉着女儿,因为在一切开始之前,他目的明确:不能放弃。

艰难的4天终于过去了,连看微博的我们,都能感到真的艰难。乐嘉说:“我看到她冲刺到终点的那一幕,失声痛哭。”

听说乐嘉都这样教育熊孩子了

哭是一种通过复杂计算之后情绪宣泄的方式。可是这场情绪到底为了什么?

一定有为了女儿吃的苦,一定更有为了女儿克服万难方能做到的感动和欣慰。事实上,如果有一天,他能够冷静下来,接受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他的失声痛哭,更多其实是为了自己。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女儿的坚持仅仅是一小部分的表象,更大的,更深刻的角斗来自他本人。是他成功的克服了几乎不可逾越的天然条件,帮助女儿坚持了下来。

一路走来这些的苦,都是在证明他在实现奇迹的正确性,如果这算是一场胜利,那么胜利的是乐嘉本人的价值观。

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最大的区别就是,成年人可以通过自己分析来决定自己要什么,孩子可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孩子最只能通过周围最亲密的成年人的意愿,来决定自己要什么。

两者之间关系微妙,但是绝对不是同一个东西。全天下的父母,都心知肚明。

由于乐嘉的名人属性,所以这件事情迅速发酵,引起社会热论。事实上,乐嘉并不是唯一的以这种另类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从乐嘉晒出来的照片中,就能看到同行还有其他的孩子,看起来也是年龄偏小。

02

我记得看《了不起的孩子》,有一期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5岁就玩边30个国家的小男孩。

这位小朋友叫刘俊浩,虽然刚满5岁,但足迹却已遍布三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菲律宾、马尔代夫、法国、荷兰、比利时、德国、瑞士、摩纳哥、意大利、梵蒂冈、奥地利、马来西亚、印尼、老挝、越南、柬埔寨、文莱、新加坡、韩国、日本、尼泊尔、印度、俄罗斯、朝鲜、乌克兰、美国、斯里兰卡、泰国、缅甸、孟加拉、还有香港、澳门。(一口气能读完算我输!)

穿越沙漠的二少

听说乐嘉都这样教育熊孩子了

走累的二少

听说乐嘉都这样教育熊孩子了

和妈妈的亲密瞬间

听说乐嘉都这样教育熊孩子了

尼泊尔和妈妈徒步

听说乐嘉都这样教育熊孩子了

简陋的一顿饭

听说乐嘉都这样教育熊孩子了

爬山中的乐趣

听说乐嘉都这样教育熊孩子了

在采访中,她妈妈(薇薇安)说,因为自己十分热爱旅行,所以之前在旅行社工作了八年,后来为了带俊浩“看世界”才辞了职。而在旅途中,她还开始尝试做起了全职自媒体。现在打开微博,搜索“薇薇安在旅途”,就可以看到薇薇安如今的工作阵地——在旅行之余,薇薇安用图文的形式,将自己和孩子的旅行见闻记录在了这个账号里。

而对薇薇安而言,做自媒体一方面是兴趣所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挣取旅费。但最重要的是,她想通过经营自媒体,让孩子看到自己是有事业的。“通过努力付出才有资格享受每一段旅途。”旅途从来不是逃避工作的理由,而薇薇安也可以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应了网友的质疑。

而事实上,看了薇薇安的微博就可以发现,与其用传统意义上的“观光旅游”,倒不如用“穷游”来定义小俊浩的旅行更合适些。

薇薇安也表示,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是晒娃,更不是炫父母,而是希望孩子能够从旅行中体验生活、领悟生活的道理。

此外,她还提到,大家在节目中看到这么小的孩子就去过这么多国家,很可能一下子没办法接受、产生误解,但实际上,带孩子游学这样的事情在国外已经比较平常了。而相比经济上的付出,时间、精力的投入对旅行才更加重要。

而旅行对教育的意义或许也正在于此。它没法给高考加分,也没法立刻为人生带来可见的改变,但在旅行中,孩子会有更宽广的眼界,也会更包容地对待人。而最重要的是,在旅行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加独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而这,难道不是为人父母最应该教给孩子的的东西吗?

03

事实上,教育之所以非常非常的难,那就是因为教育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变化,一次两次偶然的做到,只能证明我们有做到的能力,但是完全不能证明我们会有意识的去做。教育的目的是形成系统和规范,一次接着一次的反复,一直到条件反射。

所以教育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被复制,并且多次被复制!

对于乐嘉四岁的女儿来说,这次徒步一定会给她的人生留下一些印记,但是在她自己长大成为成人,可以独自做出判断之前,没有人能够判断出这些印记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

然而今天能够肯定的是,绝不是四岁时走了76公里,这个孩子就可以充满自信,这个76公里只不过是成长的路上的一个单独的脚印。

为了走而走,为了年龄最小徒步到底的挑战目的而走,或者为什么不知道什么具体意义,只是觉得孩子凭空的吃了几天苦,就可以变得独立,自信,坚持并充满勇气,这只不过是一场父母本人的春梦,想让孩子变成一个有自信心,而且人格完整的成年人,那还需要不停不休的走下去。

在今天中国的观念中,教育被分成了两个层面:应试教育和另类教育,但却都怀着同样的目的:快速有效培养精英,进化阶级。

应试教育的形式比较常见,就是拼学习,进名校。口号就是为了分数,我们可以万劫不复。

另类教育的形式相对少见,大约就是让孩子接受与众不同的教育体验,挑战孩子的极限,以期望激发孩子们深藏的第六七八九级灵异的能力,就像是乐嘉说的,“孩子的潜能真的是无限的,我也想不到”。

我做了多年教育机构,看了太多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焦虑,如若,推出对升学有帮助的兴趣班,花很多钱,家长也愿意。

但这种快速,急于求成的教育方式,教育机构是非常欢迎的,运用了家长着急的、攀比的心理,可以快速将钱赚到手。

今天中国的教育,根本就是一本万利的生意,父母是资方金主,需要罗列出一切办法,找到那个所谓最快速,最有效的捷径,而且还最好一次定型,才能一劳永逸!

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大计莫如树木;终身大计莫如树人。”

在这个功利的世界里面,就算都可以变得快速、有效,唯一找不到捷径的就是教育。

文明社会,让我斗胆篡改一下圣人的原句,管子那句话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

下等父母,育儿如谷;中等父母,育儿如树,上等父母育儿如己出。

在教育中,最贵的其实是父母耗费进去的人生,和钱、和阶级、和势力都没大有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说乐嘉都这样教育熊孩子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mxl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