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计名利、艰苦奋斗。他,老实纯朴、真诚坦白。他,奋不顾身、意志坚强。他,孜孜不倦、甘于奉献。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分子的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冲向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就是为中国国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于京逝世,终年62岁,这位“两弹一星”元勋,是中国原子能的功勋人物,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英雄。从1958年至1986年的28年间,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亲自指挥,实验100%获得成功,这日夜奋战,呕心沥血的28年,他隐姓埋名,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除了组织没有人知道他的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他放弃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放弃该有的平坦轻松的人生,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国家。晚年因为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与辐射的伤害,1985年8月,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病情十分严重。最终邓稼先留给后人的,是他以身许国的精神与永不认输的拼博精神。正如他自己说的:“我对自己的选择,终生无悔。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一个国家拥有核武器,是为了自保,而不是侵略。如果没有邓老的奉献牺牲,中国可能会晚20年才能拥有可自保的核武器。历史的天空,会永远镌刻下这个名字!
邓稼先十几岁的时候,生活在一个国难当头的年代。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入侵了北平市。不久,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被疏散到南方。邓稼先的父亲患有肺病,咳嗽不止,所以全家都滞留在了后方。1939年9月,邓稼先到北平志成中学读高中二年级。1940年5月,邓稼先为躲避迫害,途经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来到昆明继续读高中。1941年,邓稼先进入创建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邓稼先最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学业。战争胜利后,他拿到了文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昆明的前哨—民清,投身于争取民主和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第二年,他回到北平,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他还在学生运动会担任北京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邓稼先在北京大学任教,而他想的是去科学水平更高的美国,为了学习更多的技能来建设新中国,他于1947出国学习,由于成绩优异,不到两年就完成了学分,并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年仅26岁的他被称为“娃娃博士”。 1950年,邓稼先带着200多名中国专家回国。当时的中国由于缺乏人才而处于停滞状态。邓稼先回国后,迅速投身于中国现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对邓稼先而言,发展中国的现代核武器是他的的责任。1946年,许鹿希进入北京大学,结识了邓稼先。邓稼先的学识和修养吸引了才华横溢的许鹿希,两颗年轻的心相互吸引。1953年,邓稼先和许鹿希步入婚姻殿堂。结婚后,他们互相尊重,成为所有人羡慕的对象。当时,两个相爱的人没有想到他们稳定而幸福的生活只持续了五年。1958年,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找到了邓稼先,并分配给他一项神秘任务,但这项任务必须严格保密。对于已经有稳定家庭的人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严格保密意味着离开家庭,不向外界透露任何信息。人们不知道他在哪里,做什么,甚至他的名字也不能透露。没想到,邓稼先听到这个任务竟毫不犹豫答应了。国家核武器研究进入了一个关键时刻,他甘愿牺牲自我和家庭。许鹿希不愿回忆,1958年8月的一个晚上,邓稼先向妻子坦白了自己换工作的事。妻子问在哪里上班?答案不能说。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答案还是不能说。许鹿希问:能不能给我一个地址,我给你通信?答案也是否定的。就这样,邓稼先走上了研究核武器的道路,但却有无数的未知数。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衡量其水平的重要依据是他在各种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中国的科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是帮助中国积累力量的法宝,但发表期刊这么普通的事却变得遥不可及。邓稼先的名字在国际学术期刊上消失了,他奔赴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戈壁,为中国的国防和安全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世界物理学界没有他的名字,陌生人也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太长时间没有露面了,甚至邓稼先自己的记忆也模糊了。邓稼先与一群大学生一起搭建了实验场地,在没有资料参考的情况下,邓稼先充当了理论的传播者;没有良好的实验和研究条件,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提高大家的理论素养,邓稼先找了许多书籍。然而,原文的语言对学生来说很难读懂。邓稼先亲自开办了“扫盲班”。那段默默无闻的日子,是邓稼先记忆中最艰难的时期,也是最发人深省的时期。邓稼先不负众望,完成了任务。
在匿名生活了62年后,邓稼最后离开了。他曾经是中国的最高机密,鲜有人知,但现在他值得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值得让我们用一生去追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