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书目:《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美国文森特.鲁吉罗
分享时间:2018年10月13日 19:30~22:00
【写在分享前的话】
《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是继八月底分享了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后,由于李笑来的书中提到过这本书,符萍又强烈推荐下期分享这本书,因此,大家决定九月底分享此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忙碌的工作等等,大家都没有读完此书,因此决定推迟到十月举行。
十月十二日,引导人发出信息:本周六(2018年10月13日)家庭分享会如期举行!!
肃然警觉,我才读了三分之一!!!而李文还没有开始读!!!李维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李熹鹏就更不用说了!!!只有本期的引导人符萍真真正正的读完了此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为何我们的拖延症如此严重呢?抛开所谓的外部因素不提,其实是我们的内心在做崇!!
这本书在最一开始就被我们下了一个定义:很难读!像教科书一样,其实就是一本教科书!!
于是,各种推脱,各种借口,不想读的理由一卡车都拉不完,想读的理由却找不到一星半点儿!!懒惰就是这么被我们发挥的淋漓尽致,两个月的时间,没有读完一本书!!
所幸的是,本期的引导人很坚持的如期举行了此次的读书分享会,在引导人的引导下,大家都还是蛮有收获的:
【分享会内容】
首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如何训练批判性思维?
-> 在本书的第二章开篇,就提到了一个例子,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被老师要求思考,老师说:“现在,我们有个题目,请大家花几分钟的时间去思考,然后我会提问大家。”作者接着总结说:“许多人可能只是告诉你去思考,却根本未解释思考是什么,以及一名好的思考者具备什么样的品质。”
这个例子是如此的贴切,以至于我以为是在说我自己。回想起常常跟大宝说的一句话,你要开动脑筋,好好的思考一下啊!你都不思考的吗?
OMG!!请问什么叫思考?怎样才算是思考?
思考是用以解决问题、作出决定或取得理解而进行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包括创造性思考和批判性思考。
进而,本书又给出了批判性思考者和非批判性思考者的一些特征以及如何看待一个观点。
我联想到最近朋友圈很火的推送:“那盆被欺负30天的植物,被骂死了......”就是说两盆同样的植物、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一盆被人赞赏,一盆被人唾骂,结果,30天后,受到赞美的植物枝繁叶茂,而那个被骂的植物却枯萎了;随之而来的是一大波鸡汤文。
相当一部分人都信以为真!!!包括我自己,直到我看了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那盆被欺负30天的植物,被骂死了?真实的结果是........”这只不过是宜家某海外公司为了他的一个主题活动“拒绝欺凌”的一个广告宣传活动,被国内的媒介大势宣传后,就变成了板上钉钉的科学事实了。
在这个商业化社会里,很多媒介所宣传或者推送的东西,都是有其背后的故事或者利益驱动,因此,如果能够学会批判性思考,或许就不会被纷沓而至的形形色色的观点所左右。就能够在自己的范围内小小的区分科学、非科学与伪科学。科学最重要的两个特征就是被很多人反复论证过及具有可证伪性。本例中,已经被科学家证实是不可能的了!其实,这个案例是如此的简单,我们自己就可以试验一下。之所以大家都愿意相信这个视频,我想大概源于目前的很流行的育儿思想吧:请赞美、赞美、赞美你的孩子吧!!
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好书,或许是我们能够保持独立思考的唯一途径!!
其次,利用本书所教的方法,来说明你是谁?(下定义),并用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很大的哲学问题,我们今天的分享会不讨论哲学,我们就只是讨论当下我们对自己的定义。重要的不是回答我是谁,而是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及这个问题带来的思考方式。
给自己留白的我,永远都在挑战不一样的事情。
现阶段探索和求知的我,在路上,积累自己的厚度和宽度。
做销售的我,思索如何才能取得更好的业绩。
谦虚的认为肤浅的我,正在努力的改变自我的认知。
最后,你对现在中美贸易战的看法?(这个话题主要是因为大宝最近在上模联课,本次的模联课主题就是中美贸易战,所以爸爸在书的分享结束后,提到了这个议题。)
大家谈到目前各自所做的企业,在中美贸易战中所面临的挑战,或许由于角色的不同,各自所了解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不过这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我们自己试图去理解和分享为什么会发生贸易战?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后果将会是什么?中国应该去打贸易战吗?或许我们的理解很肤浅,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从历史上来看,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大致是这样的: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30~1920)-->美国(1920~)平均的周期为80年,这是日本的一个学者研究发现的一个规律,如果这个规律是历史的必然,那么大概可以解释美国的焦虑心态。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经济中心的转移都伴随着后任对前任的学习与赶超,前任对后任的围追堵截,记得曾经有一篇文章解读了当年美国经济腾飞背后的故事,是英国对诸如先进的纺织技术的死守严防,是美国对于新技术的千方百计的获取。
所以中美贸易战是必然会发生的,中国也必然或者必须要全力以赴去应对贸易战,打赢了有肉吃,打平了有汤喝,如果不打,只能吃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