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因为今晚要出发去外地做部门团建,接下来有几天时间见不到女儿,今早我专门腾出了一段时间和老公一起送女儿去上学。
爸爸妈妈能一起送她上学,女儿自然很开心,但起床出门的效率倒是没有提高起来,甚至比往常还晚了十分钟。以前是7:20出门,今天是7:30才出门。考虑到她八点之前就要进教室,我还真有点担心她会迟到,心里自然有点急。
但急归急,一想到难得有机会送女儿上次学,再加上几天见不到她,还是要做个心平气和的妈妈,于是,心里的宽容度也就更大了一大截。只是陪着她,一起去过早。
早餐依旧是吃她喜欢的肠粉,天上下着蒙蒙细雨,女儿坐在肠粉摊旁边,边吃着,边跟我聊天,嘴里包着一大嘴,我那个着急啊。但还是面带微笑等着她吃,顺便和她一起喝个热豆浆,你一口我一口。
看看时间,距离八点只有二十分钟了,我预感今天铁定是要迟到了。思来想去,还是不忍心催她,心想,不管咋样,总得让娃把早饭吃好啊。
果然临出门出差之前,我的宽容度就高许多。
这时,女儿突然抬起头问我:妈妈,现在几点了,我回七点四十。
女儿一听,明显加快了吃饭的速度,三下五除二,不到十分钟就迅速吃完了一碗肠粉。然后站起身,擦擦嘴,心满意足的出发去学校,边走还边问我:“现在几点了?是不是要迟到了?”
看看时间,7:50,我回她,还顺带安慰她:“不着急,我们来得及。”
女儿笑笑,却加快了脚步。就这样,一路走到校门口,才7:58分,再上个楼,时间刚好。
我的不感慨:哇塞,多么和谐的一个早上。你看,实际上孩子是挺有自觉性的,关键看父母能不能少干预。
02
回顾以往,有那么几个月,我每天早上需要送孩子上学,因为早上时间很赶,为了避免孩子迟到,早上总嫌她吃饭太慢,就不停地催她,把气氛搞得很紧张,一早上就鸡飞狗跳。搞得她心情不好,我也很烦躁。
结合今天的事情让我突然有一个思考:我们不停的催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孩子不迟到,还是害怕因为孩子的迟到被老师点家长的名而丢掉面子?我们到底是看重孩子的感受还是我们自己的面子?
其实,退一步想,就算是早上晚了,迟到了又能怎样呢?让孩子安心吃好早餐,心情美美的去上学,哪怕迟到了几分钟,不是比饭没吃好、心情不好却按时到校更好吗?
这样一想,我顿时觉得,对于孩子的事,真要多放手,少干预为妙。
03
与此同时,女儿最近学英语的事也让我有了相同的感觉。
因为女儿此前没有做过英语启蒙(确切的说,是启蒙失败,女儿很不喜欢),三年级骤然学英语,我总担心她的英语跟不上,学习成绩会落下来。但实际上这一两周下来,我却发现,女儿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听10分钟英语听力,自己跟着读、跟着学,对英语反而有了很浓厚的兴趣。
这几天,她时不时的会跟我说:“妈妈,来,我们来英语对话吧。”“妈妈,第一课的英文还没学我都全会了”“妈妈,我原本以为英文很难的,现在发现很有意思啊。”
这算是开了个好头,我就放心了些。
你看,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事情,父母该学会淡定和放手才是。只有父母心定了,少干预,孩子才能自然而然的成长。否则,父母急吼吼的上阵,不仅没起到正向的作用,反而起了反作用,这多不好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