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关于追寻有意义的事是否重要的思考,里面的内容与我今天看到古典老师所写的《拆掉思维的墙》不谋而合。显然我是高攀了古典老师的思维,所以我赶紧瞻仰了这本书的内容,希望能让自己的理解有新的拓展。
初读这个本书,让我找寻到了一个关于意义的答案:那就是有价值就有意义。那么多大的价值才算得上有意义呢?我很认同书中所讲述的观点:“价值不分高低,每一个都很珍贵”。
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讲的是三个工匠去盖教堂,一个无精打采,一个兴致勃勃,一个两眼放光。第一个工匠认为他在为生计被迫劳作,第二个工匠认为他在赚钱养家,第三个工匠认为他在为神做圣工。这个故事的作用是警示人们要看到事情背后的意义。
然而古典老师对于这个故事,却有独到的理解,书中是这样写的:“首先要恭喜这三位工匠,他们在边做边想,而没有躺在家里苦思:盖教堂的意义是什么?养家糊口的意义是什么?人类需要工作吗?工作的意义又是什么?”
其实想到在家苦思人生意义,却迟迟不行动的场景,还有一些嘲笑的想法,但是自己与他这类人又有多大的差别呢?虽然三位匠人所考虑的价值不同,但是他们都是真实的行动派,比空想更有价值。
为什么他们会想的不一样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深究,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答案应该是能力不同、格局不同、眼界不同。而真正的答案应该去书中所讲,因为他们各来自不同的环境,第二个工匠也许来自大家庭,对他来说养活一家人是件既浪漫又辛苦的事。第三个工匠也许从小受到宗教或美学的熏陶,这让他能穿透图纸看到宏伟的大教堂。至于第一个工匠,也并非那么不堪,也许他正挣扎在生存线上,快点赚钱填饱肚子,没有什么不好。等他吃好了、穿暖了,他也会开始想更多的意义。
书中还引用了古典老师与俞敏洪老师一起吃饭时,崇拜俞老师的小同学与俞老师问答对话的场景,描述了俞老师之所以会离开北大是被迫离职、之所以创办新东方是想多赚点钱,之所以决定上市,是并不知道可以上市,所以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服务好,自然成了。雅俗的区别并没有那么重要,伟大的梦想在完成后总结出来会更具有意义。
很荣幸能够读到这本书,正如书中所言:“请允许基于自己水平的生命意义,或者至少承认这种没有那么高大上的目标,依然很有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