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3日 星期六 晴
读书摘记——
01
世上无事,庸人自扰。
听过一句话:“世界上最容易的得偿所愿,就是自寻烦恼。”
仔细想想,不无道理。
一路走来,我们总习惯去坚持不该坚持的,去执着不该执着的,明知只会徒增伤悲,却兀自为不值得的人难过,为不值得的事忧心。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
他们找到一些不同年龄段的调查者,让这些人把未来七天内所有忧虑的“烦恼”都写下来,然后投进“烦恼箱”中。
三周后,心理学家打开这个“烦恼箱”,让所有调查者逐一核对自己写下的每项“烦恼”。
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不会发生。
也就是说,人生大部分担忧的事情,无非是自寻烦恼。
正如佛家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再去纠结,纯粹是折磨自己。
不如凡事往简单去想,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坦然面对,自能拨开云雾见月明。
不过,实验到这还没结束。
更有意思的是,心理学家把调查者们余下的一成“烦恼”,重新投入箱中。
等再过了三周,调查者们发现,自己以前认真担忧过的烦恼,早就消失殆尽。
原来一切终会过去,没有什么是时间解决不了的。
那些我们以为永远跨不过的坎,转眼已经成为身后的风景;
那些我们一直念念不忘的人和事,不知不觉中已经遗失在了岁月里。
当我们经历过奔波、失落和挫折,开始不再为生活里的繁杂事情闹心,也不再对过去的那些遗憾耿耿于怀,岁月自然而然地让我们学会了消除烦恼。
02
顺其自然,万事顺遂。
《增广贤文》中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的确如此,与其强求太过,不如顺其自然,坦然面对。
药山禅师和弟子云散、醒吾打坐参禅时,看到院中一枯一荣两棵松树。
药山禅师由此发问:“树,是茂盛的好,还是枯萎的好呢?”
弟子醒吾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茂盛的好!”
另一个弟子云散却说:“我看还是枯萎的好!”
药山听完,摇了摇头:“繁华终将消失,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
这时,一个小沙弥正好路过,药山用同样的问题向他提问。
沙弥不紧不慢地地说:“茂盛的让它茂盛,枯萎的让它枯萎好了。”
药山这才颔首,两弟子于是悟道。
世间烦恼不就如此,因为苦苦牵绊,所以困了内心久久不得解脱。
实际上人生在世,短短几十载,难免有得有失。
荣与枯,苦与乐,成与败,生与死,都是人间事、寻常景,我们一一经历就好,不应该被扰乱心境。
对生活坦然以对,淡然处之,在痛苦时就承受痛苦,在欣喜时就悦纳欢愉,才能摆脱人生无尽的烦恼。
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03
人若释怀,何来阴霾。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中年人,他家庭幸福美满,事业小有所成,但始终觉得生命空虚,终日彷徨无奈。
到了后来,这种情况日渐严重,他不得不去看医生。
医生了解后,给他开了三帖药,并对他说:
“你明天独自去海边,到了后分别在上午九点、中午十二点和下午六点,依序各服用一帖药,你的病就可以痊愈了。”
中年人半信半疑,但第二天还是依照医生的嘱咐来到海边。
九点整,他打开第一帖药服用,里面没有药,只写了两个字“谛听”。
中年人诧异极了,可还是坐了下来,默默倾听风与海浪的声音。
渐渐地,他感觉到心跳的节拍也融合在一起,身心都为之清朗起来。
到了中午,他打开第二个处方,上面写着“回忆”二字。
他开始从谛听外界的声音转回来,回想起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想起青年时期创业的艰困,想起父母的慈爱、兄弟朋友的情谊,那颗炙热的心又重新燃烧起来。
黄昏的时候,他打开最后的处方,上面写着“把烦恼写在沙滩上”。
他依言照办,刚写完一个海浪便打过来,瞬间淹没了他的“烦恼”,洗得沙上一片平坦。
中年人若有所悟,从此不再空虚和彷徨。
心不计较,何来烦恼;人若释怀,何来阴霾。
无论你感受到的是痛苦还是快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
“把烦恼写在沙滩上”的过程,其实就是让你丢掉内心多余的执念,海浪会把你一切烦恼都冲走,困扰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行走在滚滚红尘中,我们最该做的是,执着该执着的,放下该放下的。
卸下肩上的压力和负累,漫漫人生路上,才能继续砥砺前行。
04
命由己造,福由己求。
能帮人解忧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眼观海阔天空,困境终成沧海桑田,烟消云散;心纳浩瀚宇宙,烦恼便如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人生难事,如流云过千山,本就一场梦幻。
好的坏的终成往事,没有必要自陷苦恼不得安生。
纵使前路茫茫杂草恒生,也要拥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旷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