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其实是管理时间
文‖张爱敏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管理”,核心都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核心就是“时间管理”。也就是说,我们拓展不了时间的长度,但可以拓展时间的宽度、深度与广度,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那么,我们该如何管理好时间,进行自我管理呢?
01向下扎根,不断充电,沉淀自己,时间最公正。
那一年,该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沉沦,还是崛起?我选择了后者。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没有外出培训的机会,我就选择参加一些网络成长共同体,每月共读一本书,每周参加一次话题研讨,每日坚持日更千字文……如痴如醉,沉浸其中。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借书、听书、跟读是我的日常,写读书笔记,交读书作业成为习惯。喜马拉雅有我的足迹,长垣图书馆有我的身影,樊登读书更是我的最爱,特别是各种培训研修,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有人说,这些年,班主任,语文课,还有工作坊,工作室,又坚持日更千字文,再加上心理咨询师,天天那么忙,你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很简单。你的信仰在哪里,你的行动在哪里。比如这一段,我每天早上5:30起床,打开手机,洗脸刷牙时,强国学习就开始了。然后是晨练30—40分钟,此时,登录樊登读书,一本书听完也就是50分钟左右,而且我听书基本是1.5倍速。你说,按照这样的速度,一年能听多少本书?
唯有博览群书,才能下笔如有神,才能拥有话语权。
02向下生长,不断反思,善于梳理,践行最重要。
总有朋友说,前读后忘,啥都记不住。其实,记不住一点关系都没有。很多时候,总有些句子、词汇在不经意间在脑子里闪现,这就是阅读的价值所在。
我总是对我的学生说,学习就是不断的建立联系,在日渐丰富的知识体系中不知不觉地提升自己。不是吗?听着听着,总有我们在听读中总有一个有趣的案例,一个独特的观点,一个有价值的数据,一个从未涉足的盲点在不经意间捕获你的思维,你的注意力就会自动集中。
每每寒暑假,我总会对手机或者电脑进行“瘦身”,对以前所搜集的信息进一步研究、整理、归纳,这往往又会“温故知新”,进驻新的疆域,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读了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相关书籍,结合新课程标准,梳理教材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了新的线索,又有了新的思考,新的课题就会在脑海涌现。
03今日事,今日毕。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事情尽量不往后拖。
近几年,我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要输入,要输出,要思考,要上课,要与学生沟通……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的我总会像放电影一样回眸过去的一天的得失,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每天早晨,更是要花费几分钟想想今天要做的事情,然后再花费几分钟标记一下哪些是必须完成的,哪些是可以缓一缓的,还有哪些可以借力的。
梳理完以后,我就开始行动,按点上课,按时辅导,其他碎片化的时间化解一些小事情。这样就不至于每天手忙脚乱。特别是千字文,更是利用在“闲暇+集中”的交替中完成。就这样,分类,分类,再分类。清零,清零,再清零。
就这样,每天在满满地获得感与成就感中安然如梦。每周,总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周末,安安静静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轻松感与幸福感就会悄然而至。
如果你问我“你天天这样不忙吗”,我会回答“我不忙,只是时间不够”。
也许你觉得这不矛盾吗?这不矛盾。什么是忙?心“亡”了,必定会忙。忙是一种略带焦虑感的心理状态。而我不焦虑,因为面前那庞大的事务已经被我按轻重缓急做了分类,细化到某一时间段。所以,我从不为紧急的事情该完成而没完成而焦虑。
比如每天按时按点上课,必须提交的资料是重要且紧急,我们要立即安排,不能往后拖。
而看望父母、读书、健身等是重要但不紧急的,可以日常调整,碎片化时间去利用。
再比如学习强国就属于时间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需要抽出时间去立即执行。
至于那些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可以缓一缓,暂且放下或者放手。
总之,人,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有做不完的事情。但是,你只要想拥有一个最好的自己,就应该管理好时间。一旦养成管理时间的习惯,慢慢地你会发现,你管理的不是时间,你管理的,其实是你自己。
因此,自我管理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优秀的样子。当下,你对待时间的样子,就是你未来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