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张香兰四十多岁,性格开朗好说好笑,人缘很好,人们都习惯地喊她李嫂。李嫂的丈夫李有成在外地上班,一个月回来两天。李嫂有两个孩子,大的是个女孩已出嫁,小的是个男孩叫李小毛,当时也就十一二岁。
李嫂很勤快,家里养着一头猪,喂了十几只母鸡。当时的农村,鸡都是散养的,满院子跑,甚至跑到邻家去串门儿。更让人感到恼火的是,有的鸡胆大包天,趁人不备跑到厨房去找食吃,经常会把灶台上的碗蹬到地下摔碎。人们为了能卖钱的鸡蛋,也就无底线地容忍了鸡的无理。
由于李嫂精心喂养,母鸡下蛋很勤。有时一天一个,有时三天下两个。李嫂看到白生生的鸡蛋,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有一只花母鸡更是母鸡中的战斗机,每个月都会比别的鸡多下几个蛋,李嫂非常喜欢这只花母鸡。
鸡蛋当时的用处可不小,可以卖,也可以拿到供销社去兑换食盐、酱油、醋等等生活用品。儿子李小毛买学习用的作业本和铅笔的钱也由此出。
一天中午,李嫂习惯性地清点母鸡数时,发现少了一只,又仔细清点一遍,发现她非常喜欢的花母鸡始终看不见。李嫂非常焦急,也顾不得做家务活儿了,东家问西家找,找了好大会儿,也没见花母鸡的踪影。李嫂自我安慰地说:“也许晚上鸡回鸡窝的时候,自己就回来了。”因为这样的情况以前发生过好多次。然而晚饭后,仍然不见花母鸡回来,李嫂心里想,这回,母鸡一定是被别人扣住了,才回不来。李嫂心里很是生气,却也无可奈何。李嫂想到前些日子有一位妇女丢了东西,上到房顶咬牙切齿地骂街,多难听的话也能骂出来。可她实在做不出那样粗俗的举动。再说骂街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保不准还得让乡邻笑话。李嫂只能自认晦气。
丢鸡的第二天上午,李嫂惊奇的发现,院里多了两只麻色的母鸡。他以为是邻家的,往外撵了几回,可这两只鸡就是不走,天黑了也没人找。吃晚饭的时候,儿子李小毛得知家里多了两只麻色的母鸡,就对母亲说“娘,这鸡不是咱们的,把它们还给人家吧。”李嫂把眼一瞪,训斥李小毛说:“去去去,你真是一个好学生。咱家丢了一只下蛋的母鸡,谁给咱们送回来了?这俩鸡是它们自己跑来,又不是咱们偷的,再说,也没人找,不知是谁家的,你给谁送去?”李小毛被问得哑口无言。
两天后的一个中午,李小毛放学回来,一进家门就对母亲说:“娘,跑到咱家的那两只鸡,有可能是俺同学常栓柱家的,他娘都找两天了,我已告诉栓柱娘咱家多了俩母鸡。”李嫂闻听,真是哭笑不得。她想责备儿子几句,可又说不出口,因为,李嫂明知儿子做的没错。自己不是常常教育儿子,做人要诚实吗?
正在这时,院里有人说话:“李嫂,在家呀?”李嫂出门一看,见是栓柱娘。检柱娘笑着说:“你儿子告诉我你家多了俩鸡,不知是不是我家的,我丢的是两个麻色的母鸡。”李嫂见事已至此,也不能再瞒了,就笑着说:“是多了俩麻草鸡,不知是不是你家的。”李嫂撒了一小把米,把鸡聚到了一起,栓柱娘一眼就看到那俩麻色的母鸡,喜笑颜开地说:“就是它俩,就是它俩。找了两天找不着。不是你儿子告诉我,我万想不到这俩鸡,会跑到你家来,咱两家距离太远了。”栓柱娘接着又说:“你儿子真是个懂事的孩子,有你这样家长的教育,长大了一定会有出息。”李嫂听了栓柱娘的话,笑着说:“乡里乡亲的,应该的应该的。”李嫂送栓柱娘出门时,叹息了一声说:“你丢的鸡找着了,我前几天也丢了一只花母鸡,到现在也没找着,不知'被谁扣住了。”栓柱娘闻听,顿了一下才说:“李嫂,不瞒你说,我家也多了一只花母鸡。本不想告诉任何人,但看了你的做法,我真有点不好意思。你随我去家里瞅瞅,看是不是你家的母鸡。”李嫂一听喜出望外,连声说:“好好好”李嫂满怀期待地到了栓柱娘家,到那儿一看,却大失所望,那只花母鸡并不是自家丢的那一只。栓柱娘对李嫂说:“你也帮我问问,看谁丢了鸡,让她来认领。”李嫂满口答应着往外走,虽然没找到自己那只鸡,心里却没有了前几天的烦恼,心情一下好了许多。
又到了收红薯的季节,家家户户都在清理院里的地窖,准备储存红薯,以备冬天和来年春天食用。李嫂也打算提前把地窖清理一下,一天下午,她拿着笤箒下地窖,想先把窖底清理一下,刚下到窖底,却吃惊地发现,自己的花母鸡躺在窖底一动不动,看样子早已死去多日,旁边还有一个大大的鸡蛋。李嫂心疼得直想掉眼泪。她自言自语的说“总以为别人把你扣住了,却想不到你掉进了地窖里,被活活饿死,并且临死还下了一个蛋。我真是太疏忽大意了。我咋儿就想不到来地窖看看呢?”李嫂用筐子把鸡背上去,埋在了榆树底下。伤心了好几天。李嫂心里说,幸亏没有上房骂街,若不然,乡邻得知事情真相,非把自己笑话死。
世上有许多事都是这样,自己心里想的结果和事情的真实结果,有时真的是南辕北辙。遇事应该多问个为什么。李嫂是个有分寸的人,她没有象“疑邻盗斧”成语里的那位丢斧人那样,胡乱怀疑人,李嫂的做法值得人们学习。
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人只有以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去观察世界,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