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变法
战国初期是春秋以来社会继续急剧变革的时代。奴隶起义和平民的反抗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加速了腐朽没落的奴隶制的灭亡。三家分晋之后,魏国虽然实现了封建夺权,但旧制度还远远没有彻底摧毁,奴隶制复辟势力十分顽固,复辟与反复辟,前进与倒退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
1.政治制度改革
主要有三点:
第一,废除世卿世禄制,用人唯才。
第二,以功受禄,赏罚分明。
第三,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
2.经济改革
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确立个体小农经济制。
第二,“作尽地力之教”。
第三,实行平籴法。(重农抑商)
3.军事改革
主要是实行有严格考选制度的“武卒制”。一旦当兵,待遇较优厚,如可赐田宅,免除家中摇役等。
李悝变法是一整套有机联系的社会改革,它不仅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政治与经济制度,国富兵强;而且,为战国时期其它大国变法改革树立了改革模式与典范,奠定了内容基础。商鞅变法就是李悝变法的继续与发展。李悝变法应是中国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
商鞅变法
1.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
①农业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②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成就。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④阶级关系变化:土地私有制确立旧贵族势力开始向新兴地主转变,出现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方面的变化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变法改革。
(3)军事方面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变法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文化领域的变化
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繁荣景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变法内容
3.变法影响
(1)商鞅变法的进步作用
①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②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③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④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变法的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③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社会危机:
(1)“三冗”局面
(2)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加重(内忧)
(3)民族矛盾:辽与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外患)
有利条件:
(1)庆历新政奠定基础
(2)王安石得到重用
2.内容
3.影响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进步性(历史作用):
①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局限性:
①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张居正改革
1.改革的背景
(1)内部
①政治腐败,边防废弛。
②皇帝昏庸,官吏侵盗,财政严重亏空。
③变本加厉的搜刮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④号称“救时宰相”的张居正应运登上了历史舞台。
(2)外部
①北方蒙古贵族的劫掠。
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③葡萄牙侵占澳门。
2.改革的措施
3.对张居正改革的评价
(1)积极性
①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②国家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国防上增强了防御能力。
③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
(2)局限性
①张居正倡导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而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
②变法不可能触动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只能作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