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李老师的书《自由的联想》中:文章之一你在“交流”却不是“”沟通”。
沟通是交流,但交流不见得是沟通,因此也不会有心理层面的交流。
很多人以为交流就是沟通。于是他们经常说我和孩子无法交流,我们一说话就吵架。其实他们说的都是“”交流,但不是“”沟通”。
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学工作者习惯于按照情感色彩,从浓重到淡漠的顺序,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分为五个层次,沟通,说服,吵架,缄默,谈判。也就是说,当“沟通”失败时,便会不自觉地采用说服的交流方式。相比较而言,后者比前者更缺乏情感,更具有理性和逻辑。依此类推,至“谈判”时,已经是纯粹的理智交锋,而不再有任何情感掺杂了。
热恋中的人“幸福着对方的幸福”,因此彼此交流时根本不用语言,只要一个眼光,对方便心灵神会。这种“目送秋波”似的非言语交流,也是一种沟通,叫身体语言沟通,简称体育沟通。
之后呢,日常生活进入柴米油盐模式,夫妻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说话,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两人交流时总是想把对方“说服”。
说服不是沟通,说服是单向的,沟通是双向的,沟通的结果没有输赢之别,说服则一定分出胜负。
说服不成就变成了争吵。争吵的心理学定义是两人想在最短的时间内交流最多的信息。但遗憾的是,两人都想说。而都不想听,争吵的结果就成了单纯的情绪宣泄,却没有任何信息交流。
从恋爱到离婚的心路并不漫长,也就五部自“沟通”始,以“谈判”终,中间经过了“说服”“吵架”“缄默”。这就是失败的婚姻。
失败的人生也不过如此,学会“说服”,却忘了“沟通”,学会“吵架”就不屑于“说服”学会“缄默”就懒得“吵架”,一旦学会谈判,就把前四者都忘掉了。
这样的人生就像黑瞎子掰玉米,以新换旧,所剩下的只有唯一。
作为社会人,交流无时无处不在,从交流的技术层面讲,有效的交流就是靠灵活且合理的运用上述五种方式实现的。
沟通的意义决定对方的回应。
生活中的你在互动中,“交流”和“沟通”那种方式运用的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