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孜孜不倦于获取科学知识;出了象牙塔,或许是因为具备了基本的科学认知,开始热衷于从哲学中探索世俗的智慧;及至而立,或许是因为机缘巧合,或许(我自以为)是因为沈从文先生所说的“宿命的必然”,又或者是发现生命中终究有哲学解决不了的困惑,于是,不知不觉被佛法所深深吸引。
这倒不是想要遁入空门,只是好奇佛经的要义,同时,也想来一次真正的修行。
科学和哲学的核心主题在于探讨生命的来源和意义,而宗教的逻辑则是超越科学和哲学,摒弃二元论,践行一元论。
具体而言,便是否定一切意义,包括生命的意义。生命没有意义,而生命本身就是意义。当我们不再关注意义,一切就都是意义。
正如禅修,当你还在执着于我要禅修的欲念,那你就不是真正的禅修。真正的禅修是忘记禅修,不要总是说我要去禅修,只管去禅修便是了。
大学时因为失恋而读《金刚经》,希望能够借助佛祖,破除心魔,摆脱痛苦,但在“是又不是”的语汇里,我不得其门,终于还是转投时间这一剂良药。
近来又看了一些佛教的或与佛教相关的书籍,比如《活在当下》、《断舍离》、《禅者的初心》(强烈推荐)、《正念的奇迹》;此外也粗略地读了几本经书。
我发现,我好像有一点开悟(但愿如此),或者至少是能够一定程度上理解和领会禅修的要义,尽管这种理解像是梦中摇曳的钟摆,若即若离,朦朦胧胧。
大唐玄奘法师不畏艰险西去求经,可知佛法之博大精深。记得《史蒂夫·乔布斯传》中似乎讲过,当年乔帮主在印度的修行之旅对其后来设计苹果产品的灵感及其崇尚并践行的极简主义生活(家居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上面所列的几本书里,铃木俊隆的《禅者的初心》对我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因为这本书,我才恍然有些小悟当年《金刚经》中反反复复的肯定与否定。
所谓肯定与否定,在我理解就是从二元论到一元论的转变。比如众所众知的空色问题:“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二元论,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便是一元论。
一元论的道理或者说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习惯了二元思维,而二元世界会徒增很多的烦恼和痛苦,一元论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
修行无疑是六根清净的不二法门。
也正是因为此书,我也终于理解了大学时看过的(也是生命中)第一部韩国的对观看对象有所限制的充满感情和颜色的电影。
林则徐有句经典的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后半句很显然是在强调“无欲”的力量,反过来说便是,过多的欲望会阻碍我们的前进和发展,至少在求得心灵的安宁上是如此。
但用禅修的观点来看,无欲本身也是一种欲望,怀着无欲之心去强迫自己无欲本是也是一种对欲望的执念,没有“无欲”之心的”无欲“才是真正的无欲,才是刚中之刚。
如果用铃木的原话来解释就再清楚不过了:如果你刻意去修行,你就不是在做真正的修行,但如果你没有刻意去修行,那么开悟自在其中,而你做的也就是真正的修行。
就像天生喜欢漂亮的女生一样,我觉得每个人生来可能都会带着某种对某种事物的天然且自始如一的好奇、兴趣和迷恋,不管是艺术、科学、体育还是什么。
每每复盘过往的经历,我就越来越觉得这是“命中注定”,此刻迈出的每一步好像都在指引着你迈向下一步。
但我觉得我不是消极的宿命论者,相反,尽管我相信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我的结局,我的唯一的人生路线已经恒定,我只是按部就班地往前走而已,但是我依然会心怀对未来的希望,依然会为了梦想而努力付出,因为,这也是我恒定的生命的一部分。
我想我是对禅修着了魔,而我不觉得这是空穴来风,回顾过往,似乎一切都有迹可循。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为什么喜欢,为什么着迷,但你就是下意识地选择了,喜欢了,并着迷了。
或许人生真得不是什么事情都是有缘由的,也并不是所有行为都是可以用好奇来解释的。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物合一。
释迦摩尼说(未经考证,但确为佛家之言):人人皆可为佛。
我想这两句话也是一元论的最好例证,儒佛似乎在对人与万物的关系上实现了统一的认识,而这对人生的意义在于看见真正的自己,并最终忘记自己,你就是你,你不是自己(二元论)。
具体到为什么能解决烦恼,请容许我用铃木的原文来说明:
因为迷失了自己,烦恼对你来说就会成为真正的烦恼。当你没有迷失自己,哪怕你碰到麻烦,都不会觉得它们是什么烦恼。你只需静坐在烦恼之中,而当烦恼成为你的一部分,或者当你成为烦恼的一部分,就再也没有烦恼可言,因为你已成为烦恼自身,那烦恼就是你自身。如果是这样,就不再有烦恼可言。
我以为的热爱生活,不是不再因为生活而烦恼、忧伤、恐惧,而是能够看见每一个此刻,感知每一个当下的自我,快乐时快乐,悲伤时悲伤,恐惧时恐惧。
当热爱本身成为一种生活,那才是最高境界的热爱生活。
后记:最近痴迷看书,原则就是来者不拒,只要不反感,只要能看下去,一本接一本,如此以来,导致各种学科、知识、理念、信息、思想等交叉混合,加上新的想法层出不穷,真真如一锅乱炖。
为了不使这些转瞬即逝的灵感或想法消失,只好二话不说先一股脑地倒出来再说,因此,也就顾不上条理和逻辑了,有时间(肯定没时间)再整理吧!
记录是留住灵感的最好方式。
我相信,知识就像是一种化学元素,不管多么的多和乱,总有一天,它们会相遇,进而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物质——对,就像生孩子。
我还相信,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而生出的孩子便是认知和智慧。
怀胎十月,读书之路还很漫长,但听说等待孩子降临的过程是幸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