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看人要多看优点(一)
本文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顾文。此文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文章先从正面开导,说明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才符合君子之德、君子之风,然后将不合这个准则的行为拿来对照,最后指出根源及危害性。
篇目原文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这是唐代的韩愈的一篇文章。什么叫《原毁》呢?“原”这个字就是探究本源;“毁” 其实就是今天一个很重要的词叫“毁谤”,就是说别人的坏话,说别人的不是。
所以韩愈的《原毁》这篇文章,探讨了一个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去说别人的坏话,以及说别人的坏话实际上,本质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行为?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其实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因为我们今天,大家表达观点的渠道特别多,有话语权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能够说出一些话来,但是其实有一些话并不是客观公正的。
哪怕是客观公正的话,有些话也是不应该去说的,所以《原毁》这篇文章,我是非常推荐大家认真去阅读一下。那我们先来看一下韩愈怎么去写这篇文章:
首先,这个题目已经确定了他要探讨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热衷于去讲别人的坏话?但是他从一开始入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上来就去讨论这个问题,而是先列出了两种人的区别,这两种人文章里边韩愈把他叫作“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
什么叫“古之君子”?就是古代的那些了不起的人;“今之君子”就是今天的这些了不起的人,当然韩愈所谓的“了不起” 在今天,在他当时那个时代,这个了不起是加引号的,是带了一些讽刺的。那我们来看一看,韩愈到底怎么去写“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区别。
在看内容之前,首先要提醒一下大家,在形式上,韩愈的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带着先秦诸子的感觉。因为韩愈除了是一个很厉害的政治家,他在当时还是文坛的重要领袖,他是古文运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起和倡导者。那这个古文运动的古文,也不是说文言文,而是说韩愈非常反对当时浮夸的文风,他主张大家要言之有物,要文以载道。所以他希望大家能够回归到先秦诸子那种写文章的方式。
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韩愈的文章是有这种古朴感的。包括他的这个“古之君子”、“今之君子”的提法,其实在《论语》当中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说记载孔子的言行当中有一条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就是把古代的人怎么学习的,今天的人怎么学习的,大家的态度都不同,拿出来进行对比。很明显韩愈也是受到了这个(方法)的影响,他把古代的君子怎么看待自己和别人以及今天的君子怎么看待自己和别人,这两件事情拿出来做了一个对比,并且详细地探讨这两种情况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
所以我们今天,这篇文章主要也会分成三个部分来讲:
第一个部分,我们先来看韩愈是如何论证古代君子的为人的。那很明显,韩愈对古代的君子是持一种赞赏的态度的。他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他说古代的君子,对待自己的态度和对待别人的态度不一样。对待自己什么态度呢?叫“重以周”,就是非常严肃,而且方方面面都要求得很细,这个就叫“重以周”,也就是说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挑各种各样自己的毛病,这是古代君子对自己的态度。
古代的君子对别人什么态度呢?叫“轻以约”。“约”就是简约,“轻”就是不会对你要求特别多,往往对你是比较宽容的。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古代的君子为了让自己能够变得更好,有所提升,所以他对自己的要求越高,自己越不会懈怠,能够做得越好。
但是对别人要求少一点,那别人会怎么样呢?叫作“人乐为善”,别人就会更愿意放得开,去做一些好的事情。我们今天比如说,有些人做了好事,但是如果旁边的人对他指指点点,你就会觉得有点心寒,可能到后面这些事你就不想做了。
所以他(韩愈)说古代的君子,对待别人是要求比较宽容的,对待自己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后面就说具体的表现,韩愈举了两个例子:比方说,当他们听说有一个非常仁义的人,品德非常好的人叫舜,他们知道舜的这个丰功伟绩。做了这些好事之后,他们就会对自己讲,说“人家舜也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为什么舜可以做到如此有德行,我却做不到呢?”这就叫作严格要求自己。(古之君子)从早到晚地去想,哪里我做得不如舜,怎么向舜进一步地看齐,从而使得自己越来越有德行,这是古代君子的第一种表现。
又举了一个例子叫什么呢?听说古代有个人叫周公,周公这个人多才多艺,非常厉害。那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古代的君子又会开始自我反思了“人家周公也是人,我也是人,他也没有比我多出一个脑袋来,多出一只手来,那为什么他(周公)那么厉害,我却不行?”(古之君子)仍然每天以周公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能够变得像周公一样多才多艺,哪怕最终他没有变成舜和周公。但是他也不断地提高了自己,使得自己距离圣贤越来越近,这就是古代君子要求自己的方式。
说到这一点呢,我就忍不住想起了刚才我提到的《论语》的那个观点,“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叫“古之学者为己”?就是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不是为了说“我是不是考上一个好大学,然后别人都特羡慕我”,那是“今之学者”,这叫“为人”。就是你到底学习是为了谁,你追求的目标是别人羡慕的眼光,还是你追求的目标是自己人格的完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所以在《论语》当中,孔子就说古代的学者是永远为了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而去努力的。那在这里面,韩愈也是这个观点,韩愈说古代的君子是为了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让自己越来越好而去努力的。
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极其高的,只有这样,他(古之君子)才能够不断地获得进步的动力。同时他对别人的要求就没那么高,因为别人做的坏的事,对自己其实没有什么帮助。但别人的好的事情,我们要肯定他们,我们要学习他们,就是看待别人还是为了提高自己,这是古代君子的看法。
这一点在《论语》当中也提到了,叫作“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就是看到别人的哪怕是不好的地方,你不要过度地去指责别人,因为指责别人对你有没有好处?对你没有好处。但是看到别人的不好,看到别人的好,然后回过头来反思自己,提高自己是对你有好处的,这就是古代的君子学者的态度。
那韩愈讲完了这个之后,他就说这样的人,就经常会讲说“哎呀,我哪里比不上舜, 哪里比不上别人,这是我自己不够好。”所以呢,他就会不断地对自己提“高”的要求,而且他会跟别人讲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应该能做到,这是在看待自己的事情上。
但是他(古之君子)看别人的时候,因为他看的是别人的优点他很少去管别人的缺点,所以他会经常讲,说“哎呀,人家也不容易,人家要是能有做出这样的优点的事情来,就已经算是一个很好的人了。”
你像舜,有人说舜是不是没什么才艺?但是古代的君子就会说人家是个大善人,那就很了不起了。有人可能会说周公的品德是不是比不上舜?但是古代的君子就会说不要对他(周公)求全责备,他如此的多才多艺,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这是古代的君子看待别人的方式,他们永远在看别人的优点和看自己的缺点。
那讲到这里,大家去想一个问题:这段论述跟韩愈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韩愈这篇文章要探讨的是为什么有些人热衷于去说别人的坏话?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里面是有关系的。你去说别人的坏话证明两个点:
第一个点叫作你以为自己比别人强。你对自己很满意,所以你才会不停地去讲别人的坏话。
第二个是讲别人的坏话,证明你在看待别人的时候,你看的永远是他的缺点,对他求全责备,这恰恰是刚才韩愈讲的古代君子所不做的事情。古代君子跟这个事情是相反的,他是对自己有高要求,看自己的缺点,对别人很宽容,看别人的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
所以讲到这里,韩愈就说“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这个人身上有一个优点,那么我就不会去过度地责备他那些不足的地方;如果这个人现在已经改了,他以前也许犯过错,他已经改过来了,我就会看他最新的表现,而不会去过度追究他以前犯过的错误。
这个也是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谁不会犯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最重要的是犯了错之后有没有改过来,如果改过来了,就值得我们肯定和表扬。
那韩愈在这里就讲古代的君子是从来不会纠结于别人犯过的一点点的错误的。也从来不会去过度地去抓这个人身上的哪个毛病。这是古代君子看别人的方式,所以他们很少会去讲别人的坏话。
这是韩愈的这个逻辑,他(韩愈)说他们每天担心的是什么呢?他们每天担心的是自己是不是某些地方做好了,某些地方做到跟别人一样,所以对待自己很严格,很严苛,对待别人非常宽松,非常宽容。
讲完这个之后,韩愈就讲到了第二个部分,今天的所谓的君子是怎么做的。我相信第二个部分,我们今天会非常有共鸣,因为今天很多的人也仍然在这么做。
我们来看韩愈怎么讲,他说“今之君子则不然”,今天大家就不这么干了,很多人怎么干呢?正好跟古人相反,叫“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翻译一下就是对待别人求全责备,对待自己没有底线,就是永远给自己找借口,永远给别人挑毛病。
但是他(韩愈)说这个事其实影响是不好的,为什么呢?你天天挑别人的毛病,你会打击别人做好事的积极性。因为人家做了好事,人家有优点,你不去肯定他,你整天挑别人毛病,然后你对自己又无底线地宽容,所以你自己永远不会觉得我需要改,那你就没有进步。这个叫作“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这两句话是和前面古之君子对待舜和周公态度完全相反的。
古代的君子看到有舜这样的圣贤之人,他(古之君子)就会讲说“哇,他如此好的品德,我得赶紧向人家学习。我跟人家相比,人家也没有三头六臂,我也应该是一样的,向别人看齐。看到周公这样多才多艺的人,也是一样的,要向别人看齐。”
但是今天的人怎么讲?今天明明做得不好,他会拼命地讲,说“哎呀,我有没有一点点做得好的地方?有一点我觉得就挺好。”明明自己没什么本事,没什么才能,他说“嗯,我觉得我也能有一点点的能力,有这一点能力,我这不挺厉害的吗?这也就够了。”这就叫作对待自己无比宽容。
后面说“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这个事更恐怖,就是他的这个态度放在外面说给别人听是骗别人,关键他自己还说给自己听,不停地骗自己,这就叫作自欺欺人。
一个人骗别人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骗自己。骗自己骗得久了,你真的会信,你真的会觉得我挺好。你真的会觉得别人不行,那你想想,你每天都觉得我特行,别人特不行,你会做什么样的事?
第一叫作自得自满,不思进取。
第二叫作吹毛求疵。每天指责别人,说别人坏话。
所以后面就说明明没有什么进步。但是对自己已经觉得很得意了,很放松了。而对待别人,经常就说“哎呀,别人虽然能做成这个,叫作‘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虽然他有这个那个被别人看中的,但是我觉得他身上还有这个毛病,那个毛病。”天天挑别人的刺。
同样的,今之君子“举其一,不计其十。”就是明明人家有十件事里边九件都是好的,他(韩愈)说今天的人容易干什么?挑出那一个毛病来,大肆地发挥。
“究其旧,不图其新”,明明人家在不断地进步,今天的人容易怎么做?抓别人的这个老毛病,翻别人的旧账,说他曾经怎么怎么样过,这个叫作“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这古代的人最害怕的事情是自己没有提高,今天的人最害怕的事情是别人被认可了。
然后韩愈就说,这种人不就是每天对自己的要求极低,而对别人的要求极高的人吗?你觉得这种人是真正自信的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