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
--韩愈
(原文略)
简 介
作者简介见上文《师说》。
《原毁):选自《韩昌黎文集》。
原:考究,推本究源。韩愈以“原”字为题的文有五篇,即《原道》、《原性》、《原毁》、《原鬼》、《原人》等,合称“五原”。
简 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三国魏李康《运命论》)。由于才华卓异、德行高绝而遭非议者自古有之。身为唐朝古文运动的领袖而“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苏轼《韩文公庙碑》)的韩愈自然更是毁谤者的众矢之的,以至于“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在“沐浴”了毁谤者的明枪暗箭之后,作者从受伤的心灵里拔出带血的枪箭,细细地分析探究毁谤的根源,于是就产生了这篇《原毁》。
内容三部分:先写古之君子待人责己的态度,次写今之君子待人责己的态度,在两者的比照中突出今之君子的“责人详”--暗示其对人的“毁”与“谤”。最后剖析毁谤产生的根源及其实质在于“怠”与“忌”,并点明写作目的。
对比衬托、引古鉴今为文章一大特色。总体上用“古之君子”对比“今之君子”。具体地说,这种对比又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待人责己的态度:古君子“责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今君子则“责人也详”、“待己也廉”。
二是对待为善者的心态:古君子“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今君子则“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三是由于态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效果。对待自身:古君子责己“重以周,故不怠”;今君子待己“廉,故自取也少”。对待他人:古君子待人“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今君子责人“详,故人难于为善”。
在层层对比中,作者揭露了“今之君子”卑污晦暗的心灵及其恶意毁谤的本性。于是最后探析毁谤的根源:“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一“怠”一“忌”,既暴露了“今之君子”自己不学、又害怕别人胜过自己的丑恶嘴脸,也从现象到本质地直接揭穿了毁谤产生的深层原因。
笔法:正反对比、引古鉴今
归纳、演绎、比较是较为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就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的政论文、史论文、奏章、论疏等各种类型的论说文中 ,正反对比、引古鉴今是运用得相当普遍的论证手段。
作者通过古与今大量事实的鲜明对比往往得出坚实有力的结论,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