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童心理学》第十一次研讨

《儿童心理学》第十一次研讨

作者: 海水淡悠悠 | 来源:发表于2018-09-22 08:43 被阅读10次

    模仿的作用、象征与信号

    语言和前四种行为模式不同。分别指哪四种呢?(延迟模仿、象征性模仿、初期的绘画、心理表象、),但是语言也必须在模仿过程获得。

    模仿能带来什么作用?

    构成表象的感知——运动“先形”作用,就是通过形象预示感知——运动表象作用。(个人理解:模仿给孩子带来形象思维)

    也构成从动作到表象性行为过渡阶段。

    如何理解“先形”作用?孩子会模仿大人的躯体动作,但不是思维表象。婴儿在八个月时学会拜拜的动作,这是我们大人经常在孩子面前做出这个动作,当大人说:拜拜,宝宝。孩子会跟着做这个动作。如果没有这个原型在眼前,孩子可能做不出来。

    儿童大概在两岁时掌握模仿的充分能力,怎样才是充分的模仿?可以脱离原有的模仿动作,模仿原型不在眼前,孩子可以模仿动作,此时的动作成为了分化的信号物。象征性游戏和绘画出现,使这个过渡得到强化。概括动作,自己模仿出来。譬如大人会拿着一些布娃娃说,宝贝,吃饭了,喂一口饭给娃娃吃,我们宝宝也吃吧!这时孩子会把饭假装送到娃娃的嘴巴里,然后自己再吃。

    皮亚杰举例说自己三岁的女儿在看到一岁多婴儿摔倒后的几天,突然自己模仿婴儿摔倒的情景,感到非常好玩。这时候的孩子不单纯是躯体动作,而是经过自己大脑加工的模仿。

    心理表象的出现非常重要,又称为“表象智慧”。它是延迟模仿,更是内化的模仿,这种是大脑对对象进行加工过程。这种动作的模仿深刻印在孩子大脑里,成为日后思维准备。《玩游戏,学数学》里提到的孩子通过跳格子,摆棍子,玩象棋等动作在不同时期可以看到孩子的认知水平不同。科学地玩游戏,为孩子日后的学习数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信号性功能包含两类工具,是哪些呢?

    象征与信号。

    象征由目的引起,被个体自己创造。

    例如,在儿童拿着纸箱当乌龟壳,趴在地上爬动,这个象征性游戏中,纸箱就是信号物,趴在地上爬动景象就是被信号化之物。这是个体自己创造的游戏。

    信号(指初期的语言)依从传统形成,集体性的。儿童通过模仿接受这些信号,这时的信号作为习得的外界原型,儿童学习这些信号,同化它,内化到大脑里,运用它们进行交流。

    如果一个孩子的语言能力很迟,到了两岁后才开始说话,这个孩子的接受信号能力很弱吗?也就是说他的初期表象能力不够强?是这样吗?

    还有一个疑问,如果四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自己把字母或者某个标志画下来,这孩子表象思维是不是很强?因为他已经可以脱离具体的事物独自画出来某个事物表象。

    另外一个大几个月的儿童还达不到这种程度,画出来的事物不是客观事物的原型(很不像),这两个儿童思维认知水平不在同一个层面,能这样说吗?或者是后一个的发展要滞后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学》第十一次研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pt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