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赵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讨论《儿童心理学》第三章的第一小节。从这里开始,儿童心理学进入新的阶段。
梳理了前面两章儿童发展过程和几个关键词。
0岁——两岁共经历六个阶段,重点是感知——动作阶段,充分认识这一阶段重要性,我们会对人最初的成长过程充满着惊奇和感动。当面对小宝宝时忍不住用皮亚杰理论分析个体举动。
接下来赵老师问:什么是信号物?我的理解是儿童万物命名的时刻。儿童对于世界的每一样东西充满好奇,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这也许过于狭隘。
赵老师举例:一个幼儿拿着手机放在耳边“说话”,这时手机对于幼儿是一种信号物。
我的理解是幼儿在模仿大人的动作。袁老师解释说模仿的姿态成为一种分化了的信号物的开端。
分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分化是儿童对事物的概括认识。
那么延迟模仿为什么是开端?袁老师分析得很深刻:表象必须是内化的,事物不在眼前时,还能在脑海里出现,才算得上是内化。如果离开了眼前就不知道了,那只是指示物,不是信号物。延迟模仿让信号和物体本身分化了,然后才谈得上是信号物。当儿童能够把想象中的事物画出来,儿童的思维到了另一个高度。我们在读《儿童心理学》时,能够运用里面的知识点对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这才能达到内化。
赵老师对象征性游戏谈自己的见解:孩子的记忆能力和延迟模仿和象征性游戏有关,初期的绘画更是如此。
象征性游戏是孩子玩的过程中模仿大人游戏的一种,譬如骑马,凳子开火车游戏等等,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一员。还记得孩子在两岁多时经常给他讲《月亮,你好》这个绘本故事,有一天晚上带着他一起在外面散步,孩子看着天上的月亮,自己说:月亮,你好啊!这时候的他是在模仿故事中的主人公说话。
赵老师说模仿、分化都和记忆有关。有些孩子很快就学会绘画,或者三岁更早就能够把近期接触的事物画出来,确实如此。所以我们经常说这些孩子很聪明,往后读书肯定了不起。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有快慢先后。
看过一个案例,有个一年级的孩子被不断训练心算,孩子通过不断机械地训练,学会了心算。并且很快就算出一百内的加减法。但是去到新的学校后,用原始人方法——结绳计算一道道加减。孩子的计算能力回到原点。按道理说这孩子的记忆能力很强啊,所以他能够把奥数几千道题背下了,但是当数学的发生不是跟现实联系起来时,孩子思维一下子打回原点。所以孩子在学习时,内化知识很重要,联系现实生活理解。
有个小疑问:模仿、分化和记忆有关,但是孩子通过动作模仿,学会融入成人的世界,这不单纯是记忆,更有理解能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