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厚道,当学胡适

作者: 双木成林易水寒 | 来源:发表于2018-04-28 07:34 被阅读191次
    图片来自网络

    文/易水寒

    中学期间阅读了鲁迅的所有文集,偶然有一次在书店里看到了胡适文集,从此就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最触动我的却是他为人的厚道。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安徽徽州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他出生在一个世代经商的家庭,两三岁时就在父亲的教导下学写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不幸的是,父亲在他不满五岁时就病逝了,从此母亲就用父亲教给她的东西来教育胡适,还时常用《论语》里“吾日三省吾身”来鞭策胡适自律。就这样在父亲的启蒙下,母亲的用心教育下,栽培出了一位上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

    胡适的性格宽容大度,为人厚道真诚,这与母亲的影响密不可分,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智慧。在民国的文人里,胡适的厚道是出了名的。他没有鲁迅的尖刻、钱钟书的骄傲,更没有徐志摩的多情。

    他有着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贫穷的人,他接济金钱;对待误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对待身边的人,他细心周到。朋友遍布北京的每个角落。

    大家都知道,胡适和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双星,但两人的性格言论却截然相反。即便如此,胡适对鲁迅仍然推崇备至,几乎把短篇小说的创作成绩都归于鲁迅。面对包括鲁迅在内的左翼作家的抨击和谩骂,报以“老僧不见不闻”的淡定,从未和鲁迅正面交锋,也没有进行过笔战。当鲁迅遭到无端谩骂、人身攻击时,胡适却为他主持公道。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四处奔走,无人问津的时候,不得已求助胡适,胡适马上着手运作。他从不计较过往恩怨,不管是友人,还是曾经站在自己对立面的人,他都尽全力帮助。胡适的厚道宽容,可见一斑。

    胡适从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父亲早逝,母亲一人将他抚养成人,家里婶婶嫂子一不高兴,就给他们脸色看。所以胡适年幼早熟,很小就懂得看人脸色。

    厚道如胡适,他一生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深知看人脸色的难受,所以从来不在人前甩脸,让人难堪。

    他教育自己儿子:“合群有一条基本规则,就是时时要替别人着想。时时要想想‘假如我是他,我应该怎样?我受不了的,他受得了吗?我不愿意的,他愿意吗’你能这样想,便是好孩子。”

    厚道如胡适,他深知感恩。父亲早逝,母亲在家族的夹缝中艰难将他抚养成人,长大后还帮他争取费用出国留学。胡适一去就是十年,母亲独自承担难以想象的孤寂,得了重病也不让人告诉胡适。面对母亲的恩重如山,胡适的孝顺也是出了名的。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母亲在胡适13岁时就为他订了一门他并不满意的亲事(一个没有见过多少世面,缠着小脚的大家闺秀),他仍然没有违背母亲的意愿。

    胡适出国期间,这位未过门的媳妇江东秀却已经把自己当做过门的媳妇,亲自来胡适家照料体弱多病的母亲。胡适一去十年,她就照顾了十年。江冬秀能在他在外漂泊期间代为尽孝,胡适甚是感激。

    正因为懂得感恩,作为一个倡导新文化的楷模,在身边的新青年追逐新式婚姻的时候,胡适却毅然踏进了旧式婚姻的殿堂。

    如张爱玲所说,他们是旧式婚姻里罕有的幸福例子。胡适帅气又有才,却与江东秀相守一辈子,没有纳妾,又那么听话。这一切都是因为胡适知恩图报。一方面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一方面报答妻子的尽孝之义。

    胡适一生,誉满天下,亦谤满天下。他当然爱惜名誉,但是,他性格之中,似乎更能容忍“毁谤”。他常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社会要自由,就需要“容忍”。“容忍”并非懦弱,而是人性的善良。他一生都在践行这种高尚的美德。

    俗话说的好,大巧若拙,待人之道,精明不如厚道。厚德载物,厚道是一个人的品德之本,他们以拙胜巧,人生之路往往越走越宽。

    胡适经历世事变迁,他这条路走得很漫长,很辛苦,却始终能有好人缘相伴,这与他的人生态度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当“一切知遇、曲解、绚烂、沧桑都成过去”,他温文尔雅、宽厚善良的美德将永远流传,成为世人为人处世之典范。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6天】


    关于作者:易水寒,热爱文学创作、琴棋书画,生活向往从前慢。行万里路,最后回归内心深处的古典天秤女一枚。文字有温度,有态度,与你一同见证心灵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人厚道,当学胡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nuw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