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0天共修论语正式打卡的第26天。以下是今天学习的内容:
01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果:果断、决断。达:通达,顺畅,通情达理。艺:有才能技艺,多才多艺。
这句话的意思是:季康子问:“可以让仲由当官吗?”孔子说:“仲由果断,当好官没问题!” 又问:“可以让子贡当官吗?”答:“子贡通达,当好官没问题!” 再问:“可以让冉求当官吗?”说:“冉求多才多艺,当好官没问题!”
学习心得:
这是孔子对他三个学生的评价,认为他们都具备了足以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显现出了孔子因材施教,因才用人的本领。
02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闵子骞(qiān):孔子的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费.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
汶:汶水,即今山东大汶河。汶上,暗指齐国。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季氏请闵子骞当费地的长官。闵子骞说:“请替我婉言谢绝了吧!如果再有人请我,我就逃到齐国那边去。”
学习心得:
这显示的事闵子骞拒绝做官的故事,反映了他宠辱不惊、明哲保身的超然态度,实在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因为在乱世当官,刚直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取辱,所以闵子骞选择拒绝,也就是孔子提倡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延伸来看,由闵子骞衍生了一个“鞭打芦花”的故事,曾写进二十四孝之一。
故事讲的是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他的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丝绒,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闵子骞总是哆里哆嗦,觉得是他偷懒,就鞭打他,结果打着打着把衣服打破了,发现里面是芦花,父亲就很气愤,一怒之下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的故事,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
03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伯牛:孔子的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
牖(yǒu):窗户。
这句话的意思是:冉伯牛病了,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里握着他的手,说道:“没有办法,真是命学习心得:
这里讲的是孔子与得意门生冉伯牛诀别的事。因为,好人得了恶病,孔子很无奈,只能归之为天命。对冉伯牛的不幸而牵挂、焦虑,然而又感到无可奈何。
04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德啊!一小竹筐饭,一瓢凉水,住在陋巷,这样的生活大概人人都会发愁,但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是贤德啊!
学习心得:
告诫我们要学着幸福,但幸福是一种能力,不是一种状态。快乐也是,在这里,孔子夸赞颜回贤德,是因为他的快乐并不会受到外在物质条件的影响。而我们也要努力做到这一点,不要一定要等物质条件达到什么程度了才能快乐,真正的快乐是一种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东西。对我们个人而言,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就能时长快乐。
05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说(yuè):同“悦”。
女:同“汝",你。
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这句话的意思是: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而是能力不足。”孔子说:“如果是能力不足的话,会半道而废,现在你还没开始,就画地为牢,不想前进了。”
学习心得:
告诫我们不要自己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制住了。因为很多事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不想做,懒得做,还给自己找借口,找理由。
06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把儒学只当成混饭本事的小人儒。”
学习心得:
儒,是学者之称。所谓学者,也就是有点学问的人,或者说聪明的人。一个聪明的人若是将自己的智慧用在正当的地方,那他就是“君子儒”;若是他将自己的智慧用在不当的地方,那他就是“小人儒”。做君子儒是孔子对子夏的教导,也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当遵循的处世原则。
07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南。
澹台灭明:人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后来也是孔子的学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游担任武城地方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优秀人才了吗?”子游回答说:“有个名叫澹台灭明的人,行路时不抄小道,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家里来。”
学习心得:
这句话是称赞澹台灭明这个人,表明他为人奉公守法、走正道,品德高尚。告诫我们做人要正直诚实、公私分明。
这里衍生出一个故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澹台灭明,字子羽。一开始,孔子嫌他面貌丑陋,不愿收他为学生。勉强收了以后,发现他德行很好,于是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后以“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明用外貌来衡量、判断人的好坏是肤浅的、错误的。
但现实生活中,你能做到不以貌取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