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部食堂就在指挥部院内,餐厅分上下两层(二层一般不用),可同时容纳500人用餐。结婚前,我在食堂上了5年灶,这期间一日三餐基本上在此解决。1985年以前,食堂没有大小灶之分,全体职工均在餐厅排队买饭,就连指挥部总指挥赵谦进同志也自觉地拿着饭盒排队买饭,可见当时干群关系之融洽。
那时,食堂主食有面条、馒头和大米。对北方人来说,面条最为抢手,去得晚点只能买到馒头和大米。食堂的大米是用蒸笼蒸熟的,一粒一粒硬梆梆的,难以下咽,我们称之为“水刷石”(建筑用小石子)。因此,每到开饭时食堂十分拥挤,人们除了为能买到可口的菜肴外,主要就是为了能买到面条。因为排队,我还和设计处测量组的刘天元差点打上一架。那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天晚饭,我早早地来到食堂排了个第一,一个小伙子没打招呼就插到了我的前面,且没有离去之意。我提醒他到后面排队去,他不满意地骂起我来,说他买饭就从没排过队。我当时年轻气盛,对他说:今天非让你排队不可!说着就揪住他的领子把他拖出人群。如此,就要动起手来。我认识不久的设计处同事李朋珠等几位同志,见状后赶紧将我俩拉开,调解开来。饭后,李朋珠告诉我:那是测量组的刘天元,是有名的厉害人,你不要和他一般见识。真是不打不成交,从此以后刘天元不仅没和我就此事纠缠,反而经常主动地喊我:一家子,把饭盒拿来。我把饭、菜票给他,早早地把饭买了出来(他确实是买饭不排队)。
为了维护食堂秩序、督促炊事人员改进工作作风和饭菜质量,指挥部从各部门抽调八九位同志成立伙食管理委员会,配合行政处加强食堂管理,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每天开饭时,我们就配戴标志在餐厅维护秩序,偶尔炊事员忙不过来时,我们就开个窗口帮着卖起饭来。同时,在办公室马治本科长的带领下,定期就食堂饭菜质量进行评价,督促他们改进。尤其是对个别掌勺打菜的师傅提出批评,责成其打够份量。因为食堂打菜的勺子很浅,炊事员舀菜时经常胳膊一抖,勺内就没剩多少菜了,职工意见很大。伙管会成员还利用业余时间,在图纸上刻出“五讲、四美、三热爱”相关内容的字模,从锅炉房借来氧气瓶,从维修组借来喷枪和红油漆,将卖饭窗口的玻璃上喷上字,对大家进行宣传教育。在伙管会的建议下,食堂还开办了小炒业务,职工稍多掏点钱就能买到质量较高的炒菜,用于款待客人或犒劳自已。在伙管会的帮助下,指挥部食堂越办越好,成为寨望滩地区最好的食堂,吸引了众多的职工来此用餐。
食堂经常售卖带鱼,每到这时,我们就离蒋金玉等几位南方人远远的。因为在一起吃鱼,南方人几乎是从嘴的一边往进吃鱼、鱼刺和鱼骨就从另一边退了出来,既快而且干净。不像我们,吃得慢也不干净,生怕鱼刺卡住,一比较都觉得不好意思起来,只能是“敬而远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