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总是以各种意想不到出场方式引起我们的关注。
他们课堂上眼神总是飘忽不定,看着教室窗外那只小鸟,可能猜想它到底有几根羽毛;看着树枝上那摇摇欲坠的叶子,可能猜想它何时被风吹落……
当老师的脸扭向黑板的刹那,他揪揪前排女生的马尾辫,与斜对角男生哑语交流一下。看到比他更熊的小伙伴没有瞌睡时,“鸿雁传书”,不幸“书”传到老师手中。
学会爱孩子原来他们在讨论如何对付老师。
老师再再再次语重心长与孩子交流。究其对付老师的原因,都是“严”字惹出的祸。上课不能迟到、上课不能说话、要完成家庭作业、作业要按要求来写……琐琐碎碎的要求,束缚了他们。
孩子为什么有这种思想?
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不无关系。
现在很多孩子是“捧着长大的”。因为相貌,因为聪颖,这些不需要自己努力就得到了无数的赞美(这个也是与基因关系更大);只是学会了该学的技能,就得到了无数个“棒棒哒”;只是做了该做的事,就得到了无数个“了不起”。孩子从小在排山倒海的虚假夸张的赞美之中飘飘然地一天天长大。
长大后的孩子还渴望在毫不费力地前行中得到夸奖;长大后的孩子还期盼在任性的生活中得到赞美。愿望没有实现,引起他们或多或少的失落。既想得到那不管真诚与否的赞美,又约束不了自己的懒惰散漫,于是,趁上课无聊的时候想想如何对付眼前要求繁琐的老师。
孩子毕竟是孩子,天真得很。按他们的想法,哪个老师严厉先对付哪个老师。实习老师,上课纪律可能宽松,作业要求可能宽松,代沟可能浅,他们“和谐”相处,不在被“对付”名单之列。
孩子毕竟是孩子,可爱得很。一说请家长来学校沟通,眼圈红了;一说老师不需要你对付,收起你们的对付计划,他们笑了。
孩子都是根正苗红,但是……
如果,孩子的家长适时把握住引导孩子的方向,正如“正面管教”倡导的多鼓励少表扬;如果,我们每一个想赞美孩子的成人,在您说出溢美之词的时候,想想孩子的年龄、表现与您的赞美是否匹配;如果,孩子的老师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家长能理解并愿意接受建议;如果,老师能放心大胆(当然是职业道德允许范围内)地批评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即使一块普通的玉,经过大师的巧手,也会成为上等的工艺品。若玉连雕琢之痛都忍受不了,又能如何登上大雅之堂?
家长无证上岗,不会管;老师有证有经验,不敢管;两旁外人连脚后跟都不思考地一句一句“宝贝儿,你真棒!”,让本来可爱的自我认识还不足的孩子越来越熊。
所以,如果真爱孩子,学一学如何做一名孩子需要的家长;如果真爱孩子,在给予孩子真实有效的赞美的同时,多一些鼓励;如果真爱孩子,试着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听听来自老师的建议。
祝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正确的引导、帮助,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