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先后三次来到吉林城。其中,康熙皇帝于1682年和1698年两次来到吉林,乾隆皇帝于1745年来到吉林城,这两位皇帝究竟抱着什么样的目的?
用咱们吉林当地的俗话讲:“这两个皇上,上咱吉林干哈来了?”
是借视察天下,体恤民情之名,去游山玩水?还是监察地方官吏,威摄周边列国,显示皇上威严?
这些在民间传说,以及电视剧的桥段里面,可能出现的各种“梗”,恐怕都贴点儿边儿,但是,又好像这样的说法,又过于笼统。
康熙皇帝两次东巡的最终目的地是吉林城和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所在地乌拉街。而乾隆皇帝于1754年东巡的目的地只是吉林。
康熙无论到哪里巡视,都坚持着一贯的朴实低调,轻车简从。但蕴含着的政治动机深藏不露。
与爷爷康熙皇帝反差很大的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则一向都是高调隆重,声势浩荡,前呼后拥,阵仗奢华。
两位皇上的三次“东巡”,动静反差巨大,但动机和目的,确是出奇的一致。
东巡——清朝皇帝到盛京(今沈阳)巡幸(皇帝巡视)叫东巡。康熙于1671、1682、1698三次东巡,两次来到吉林。
雍正皇帝没有东巡。
乾隆皇帝于1743、1754、1778、1783年四次东巡,一次来到吉林。
嘉庆皇帝于1805、1818年进行了两次东巡。没到吉林。
道光皇帝于1829年仅仅进行了一次东巡,也没来吉林。
康熙和乾隆两位皇上,三次巡幸吉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除了调整东北区划;从吉林向黑龙江延伸,修建驿站;整饬日益松驰的吏治;关注农业的发展,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掌控乌拉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帝王的狩猎行围之外,首当其冲的第一要务就是——备战老羌。
老羌,即罗刹,也就是沙俄人。因为,罗刹人在明末清初,多次入侵进入我内地,肆掠黑龙江边境,侵入净溪里、乌喇诸处,筑室盘距。”
1682年,康熙皇帝平息了吴三桂的三番叛乱,制止住了蒙古的噶尔丹的蠢蠢欲动,中原政权得以相对稳定下来之后,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关心一下东北边疆事务了。
一向行事低调的康熙皇帝,虽然在他到达吉林之后的那首《松花江放船歌》中,以一句“我来问俗非观兵”,来掩人耳目,但是随后紧锣密鼓的一系例的大动作,如:移资、调人修理战船;从辽宁往吉林和黑龙江调集军粮;调整部署,组织军事演习等。
每一项务实而具体的动作,都为1685年战败罗刹兵,将其赶回黑龙江以北,迫使罗刹人与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有利于中国的《尼布楚条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