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很多人会想到管仲、萧何、房玄龄等等。今天要说的这位丞相,在中国历史上名气没那么大,但由于他的政治主张,却为“文景之治”开了好头。
这个人就是曹参。
历史学者张鸣评价:在历史上,既不操心、也不担心做替罪羊的宰相,曹参首当其冲。
项羽死后,天下初定。
公元前201年时,刘邦分封列侯的爵位,曹参一路追随刘邦南征北战,又是仅次于萧何的亲信班子成员。以军功卓越位列第二,封平阳侯,食邑一万零六百三十户,仅在酂侯萧何之下。
萧何死后,相国的帽子自然就落在了他的头上。
可做了丞相之后,曹参终日饮酒,醉时多,醒时少。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在曹参身上,完全看不出来,他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前任萧何制定的办法执行。
为了保证将前人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他还下令从各郡国挑选出一批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任命他们为相府属官,负责监督地方执行萧何的政策。
对于原先选出的官吏,一旦发现他们中有追名逐利或另起炉灶者,立刻让他们卷铺盖走人。
下属犯了错误,他也是能遮就遮,下属自然感恩戴德、相安无事。
有人看不惯,准备找他提意见。他把准备提意见的人拉去一起喝酒,好酒好菜招待,喝个天翻地覆,酩酊大醉,物我两忘,意见也没了。
最后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心想,你不能不务正业啊,然后就转弯抹角地表示不满,但曹参说“萧规曹随”,只须延用前任的规定就好,每日依旧沉浸在美酒佳酿里。
为什么曹参选择如此方式做宰相,却赢得人心,还开出“文景之治”的花呢?
这要从当时的政局说起。
曹参的时代,刚刚经过秦末大乱的洗礼,人口减半,六国贵族豪强已经被秦翦灭殆尽,大家饱受战争之苦,元气还未恢复。
面对这样的局面,上任前的曹参,虚心请教本地的儒生,结果没一个人让他满意。只有盖公的清静无为,才真正打动了他。
他的想法与盖公不谋而合,对于刚刚结束战争和内乱的国家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休养生息。一切事务平稳前进,只要不瞎折腾,很快就能满血复活。
曹参没有因为一己私欲,急于建功立业改弦更张,而是继续延用前丞相萧何的做法,这也让汉室能够深入人心,从而避免了外姓的觊觎。
换句话说,休养生息,就是“无为而治”,尽量抑制官吏的冲动,让民间社会可以自然地生长,实现发展。
曹参担任大汉相国虽然只有三年时间,不爱操心,吃好喝好、与人为善,真是百姓的福气。
公元前189年,曹参死于任上,天下吏民为之伤痛。汉惠帝下旨哀悼,并追谥为“懿”。
后来历史证明,合乎时代需要的,最难的恰恰是不作为。曹参也因此深受百姓爱戴,名垂千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