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第一章

作者: 李立童Litong | 来源:发表于2019-08-23 05:18 被阅读27次

    昨天九点就睡了,今天半夜三点半起来补作业,今天阅读的是进行《思考,快与慢》的阅读。

    这本集中了丹尼尔·卡尼曼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作品用严谨的学术化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思维世界。

    不知道是否因为前面“推荐”里的“赶紧买,慢慢读,而且反复读”的影响,我读的非常慢,试图快速找到关键知识点,但是比较难,作者用了很多案例来证明观点,整个过程感觉很吃力。

    40分钟只读完了第一章《系统1和系统2》

    本书在第一部分中,先介绍了人类思考决策的两个系统:

    系统 1:直觉性思维。

    系统 2:理性思维。

    系统1 就像大脑的自动反应模式,会根据生活经验总结无数下意识的反应,它帮助我们产生印象、感觉、倾向、直觉。

    系统2需要经过信息处理,通过控制注意力和记忆力,付出努力才可以完成。系统2接到系统1的求助后,就将大脑的注意力分配到系统1碰到的难题上,集中精神处理该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系统2的所有运作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旦注意力分散,运作也会随之中断。

    就像你在散步的时候可以天马行空地随便想一些东西,但如果此时有人请你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比如“请用5分钟浏览这本书并概括书籍主旨”,此时你往往会发现自己散步的脚停了下来。

    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系统2会将它们优先使用在当前遇到的难题之上,同样的道理,假如你以极快的步速散步,你也会发现因为需要更快辨别更多眼前转换的景物,你就无法同时在脑中盘算事情。

    系统2十分谨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处理多重任务,这就决定了通过系统2运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更靠谱。

    3. 系统1和系统2的协作

    如上文所述,我们知道,当某样事物令系统1蒙圈儿,违反了系统1熟悉的模式,系统2会被激活。这告诉我们: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通常不会主动干预系统1的工作,除非系统1发出求助。

    而系统1是全天候24小时在线,且无法关闭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系统1先出面,而不能绕过系统1直接面对系统2。因此当系统1认为自己可以处理问题并给出答案时,就没有系统2什么事了。

    这种配合模式使它们的协作非常高效,能花最少力气解决问题的绝不多费一分脑力。

    而系统1也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它在熟悉的情境中采用的方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但是它也因经验而存在成见,因此经常犯错。

    系统2也负责抑制系统1因直觉反应产生的冲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每个人应该都有过强忍着不诅咒别人去死的经历。但它通常的做法是不加验证地同意系统1的解决方案。

    并且,根据心理学家的多项实验证明,当系统2在忙着处理某些难题时,系统1更容易把控人的行为。

    ——这些就导致我们做出的很多决策其实都是依赖系统1的直觉反应,而不是经过系统2的理性分析与计算的——但对于这点,我们甚至都一无所知。

    二、 大脑思考机制引发的心理学效应

    由于系统1和系统2的这种运作模式,导致我们常跟着直觉走而不自知,心理学家们为这些非理性决策而着迷,在经过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后,他们发现了诸多建立在直觉思维上的有趣现象:

    1. 曝光效应

    系统1对出现过的人、事、物会产生熟悉感,然后根据这种熟悉感作出判断。

    因系统1的熟悉感,我们所产生的对此物或此事放松的感觉就是认知放松。

    当某个人、某句话、某样事物频繁出现,反复在我们面前曝光自己,就会引发认知放松,进而更容易被判定为可信的。

    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就被叫做曝光效应,或者纯粹接触效应。

    2. 启动效应

    比如当你用嘴咬着一支铅笔,你并不知道自己面部呈微笑状,但这种微笑的状态,就会启动你“高兴”的感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为笑了所以才开心。

    再比如你刚好听了一首歌,歌词中有“月亮”这个词,那么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你对“月亮”这个词敏感度会升高,无论是在别人的闲谈中无意被提到,或者某个角落出现“月亮”这个词,你都会更容易注意到它。

    这种对行为和情感不知不觉间被他物启动的现象,就是启动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启动效应十分常见,甚至是你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被什么毫不起眼的东西启动了。

    3. 常态理论

    例如卡尼曼夫妇外出度假巧遇老友乔恩,他们回家两周后在影院又一次碰到了乔恩则不再惊讶,因为乔恩在他们心中的印象已变为“只要我们外出就会遇见的心理学家”。

    常态理论指的就是当我们已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就会不以为意。而这就可能引起面对危险缺乏防备、无所警觉等问题,比如自己第一次遭遇抢劫毫发无损,就会在下一次看到抢劫犯时降低防备认为自己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大。

    4. 因果关系错觉

    我们常习惯将接续发生的事件联想为因果关系,将前一件事解释为后一件事发生的原因。

    比如因为苹果熟了,所以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实际上苹果为什么从树上掉下来?牛顿的解释更为靠谱。

    再比如考试前你在课桌里发现了一只蝴蝶,然后那次考试你分数出奇的高,你可能就觉得是因为蝴蝶的出现导致自己超常发挥。

    5. 确认偏误

    例如当有人问你“山姆友好吗?”你会想起山姆的各种行为,而当问题变成“山姆是不是不友好?”你就会想起山姆不友好的行为,进而得出“山姆的确不友好”的结论。

    这种先有猜想或观点,然后人们就会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偏好或猜想的现象就是确认偏误。

    6. 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你会觉得Ta什么都好,后续了解到的信息如果是符合你对Ta的判断的,则会加固Ta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如果相反,则很大程度上其负面意义会被消解掉,这就是光环效应。

    7. 框架效应

    举例来说,同样概念的两句话:

    A. “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为90%”

    B.  “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为10%”

    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前者比后者让人更觉安心。

    像这样本质含义一致,但因为表现同一含义的框架不同,就会导致人们的感受不同,认为它们有差别的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快与慢》第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ba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