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资治通鉴》778:关于杨玄感反隋的失败,思考几点

《资治通鉴》778:关于杨玄感反隋的失败,思考几点

作者: 花言大帅 | 来源:发表于2024-07-12 22:23 被阅读0次

学习内容:

杨玄感兵败,首级被送至都城

【原文】

祎又使人告东都越王侗与樊子盖等勒兵为备,修武民相帅守临清关。玄感不得度,乃于汲郡南渡河,从之者如市。

使弟积善将兵三千自偃师南缘洛水西入,玄挺自白司马坂逾邙山南入,玄感将三千余人随其后,相去十里许,自称大军。其兵皆执单刀柳楯,无弓矢甲胄。

东都遣河南令达奚善意将精兵五千人拒积善,将作监、河南赞治裴弘策将八千人拒玄挺。善意渡洛南,营于汉王寺;

明日,积善兵至,不战自溃,铠仗皆为积善所取。弘策出至白司马坂,一战,败走,弃铠仗者太半,玄挺亦不追。弘策退三四里,收散兵,复结陈以待之;玄挺徐至,坐息良久,忽起击之,弘策又败,如是五战。

丙辰,玄挺直抵太阳门,弘策将十余骑驰入宫城,自余无一人返者,皆归于玄感。

玄感屯上春门,每誓众曰:“我身为上柱国,家累钜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不顾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耳!”众皆悦。父老争献牛酒,子弟诣军门请自效者,日以千数。

内史舍人韦福嗣,洸之兄子也,从军出拒玄感。为玄感所获;玄感厚礼之,使与其党胡师耽共掌文翰。

玄感令福嗣为书遗樊子盖,数帝罪恶,云:“今欲废昏立明,愿勿拘小礼,自贻伊戚。”

樊子盖新自外藩入为京官,东都旧官多慢之,至于部分军事,未甚承禀。裴弘策与子盖同班,前出讨贼失利,子盖更使出战,不肯行,子盖命引出斩之以徇。

国子祭酒河东杨汪,小有不恭,子盖又将斩之;汪顿首流血,乃得免。于是将吏震肃,无敢仰视,令行禁止。

玄感尽锐攻城,子盖随方拒守,玄感不能克。然达官子弟应募从军者,闻弘策死,皆不敢入城。韩擒虎子世咢、观王雄子恭道、虞世基子柔、来护兒子渊、裴蕴子爽、大理卿郑善果子俨、周罗睺子仲等四十余人皆降于玄感,玄感悉以亲重要任委之。善果,译之兄子也。

玄感收兵得五万余人,发五千守慈涧道,五千守伊阙道,遣韩世咢将三千人围荥阳,顾觉将五千人取虎牢。虎牢降,以觉为郑州刺史,镇虎牢。

代王侑使刑部尚书卫文昇帅兵四万救东都,文昇至华阴,掘杨素冢,焚其骸骨,示士卒以必死,遂鼓行出崤、渑,直趋东都城北。玄感逆拒之;文昇且战且行,屯于金谷。

辽东城久不拔,帝遣造布囊百余万口,满贮土,欲积为鱼梁大道,阔三十步,高与城齐,使战士登而攻之。又作八轮楼车,高出于城,夹鱼梁道,欲俯射城内,指期将攻,城内危蹙。

会杨玄感反书至,帝大惧,引纳言苏威入帐中,谓曰:“此儿聪明,得无为患?”

威曰:“夫识是非,审成败,乃谓之聪明,玄感粗疏,必无所虑。但恐因此浸成乱阶耳。”

帝又闻达官子弟皆在玄感所,益忧之。兵部侍郎斛斯政素与玄感善,玄感之反,政与之通谋,玄纵兄弟亡归,政潜遣之。帝将穷治玄纵等党与,政内不自安,戊辰,亡奔高丽。

庚午,夜二更,帝密召诸将,使引军还,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按堵不动,皆弃之而去。众心忷惧,无复部分,诸道分散。高丽即时觉之,然不敢出,但于城内鼓噪。

至来日午时,方渐出外,四远觇侦,犹疑隋军诈之。经二日,乃出数千兵追蹑,畏隋军之众,不敢逼,常相去八九十里,将至辽水,知御营毕渡,乃敢逼后军。时后军犹数万人,高丽随而抄击,最后羸弱数千人为所杀略。

初,帝再征高丽,复问太史令庾质曰:“今段何如?”

对曰:“臣实愚迷,犹执前见,陛下若亲动万乘,劳费实多。”

帝怒曰:“我自行犹不克,直遣人去,安得有功!”

及还,谓质曰:“卿前不欲我行,当为此耳。玄感其有成乎?”

质曰:“玄感地势虽隆,素非人望,因百姓之劳,冀幸成功。今天下一家,未易可动。”

帝遣虎贲郎将陈稜攻元务本于黎阳,又遣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左候卫将军屈突通乘传发兵以讨玄感。来护兒至东莱,闻玄感围东都,召诸将议旋军救之。

诸将咸以无敕,不宜擅还,固执不从,护兒厉声曰:“洛阳被围,心腹之疾;高丽逆命,犹疥癣耳。公家之事,知无不为,专擅在吾,不关诸人,有沮议者,军法从事!”即日回军。

令子弘、整驰驿奏闻。帝时还至涿郡,已敕护兒救东都,见弘、整,甚悦,赐护兒玺书曰:“公旋师之时,是朕敕公之日,君臣意合,远同符契。”

先是,右武候大将军李子雄坐事除名,令从军自效,从来护兒在东莱,帝疑之,诏锁子雄送行在所。子雄杀使者,逃奔玄感。

卫文昇以步骑二万渡瀍水,与玄感战,玄感屡破之。玄感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又善抚悦其下,皆乐为致死,由是每战多捷,众益盛,至十万人。

文昇众寡不敌,死伤太半且尽,乃更进屯邙山之阳,与玄感决战,一日十余合。会杨玄挺中流矢死,玄感军乃稍却。

秋七月癸未,馀杭民刘元进起兵以应玄感。元进手长尺余,臂垂过膝,自以相表非常,阴有异志。会帝再发三吴兵征高丽,三吴兵皆相谓曰:“往岁天下全盛,吾辈父兄征高丽者犹太半不返;今已罢弊,复为此行,吾属无遗类矣!”由是多亡命。

郡县捕之急,闻元进举兵,亡命者云集,旬月间,众至数万。

始,杨玄感至东都,自谓天下响应。得韦福嗣,委以心膂,不复专任李密。福嗣每画策,皆持两端;

密揣知其意,谓玄感曰:“福嗣元非同盟,实怀观望;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侧,听其是非,必为所误,请斩之!”

玄感曰:“何至于此!”

密退,谓所亲曰:“楚公好反而不欲胜,吾属今为虏矣!”

李子雄劝玄感速称尊号,玄感以问密,密曰:“昔陈胜自欲称王,张耳谏而被外;魏武将求九锡,荀彧止而见诛。今者密欲正言,还恐追踪二子;阿谀顺意,又非密之本图。何者?兵起以来,虽复频捷,至于郡县,未有从者;东都守御尚强,天下救兵益至,公当挺身力战,早定关中,乃亟欲自尊,何示人不广也!”玄感笑而止。

屈突通引兵屯河阳,宇文述继之,玄感问计于李子雄,子雄曰:“通晓习兵事,若一得渡河,则胜负难决,不如分兵拒之。通不能济,则樊、卫失援。”

玄感然之,将拒通;樊子盖知其谋,数击其营,玄感不得往。通济河,军于破陵。玄感分为两军,西抗文昇,东拒通。

子盖复出兵大战,玄感军屡败,与其党谋之,李子雄曰:“东都援军益至,我军数败,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振贫乏,三辅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亦霸王之业也。”

李密曰:“弘化留守元弘嗣握强兵在陇右,可声言其反,遣使迎公,因此入关,可以绐众。”

会华阴诸杨请为向导,壬辰,玄感解东都围,引兵西趣潼关,宣言:“我已破东都,取关西矣!”宇文述等诸军蹑之。

至弘农宫,父老遮说玄感曰:“宫城空虚,又多积粟,攻之易下。”玄感以为然。

弘农太守蔡王智积谓官属曰:“玄感闻大军将至,欲西图关中,若成其计,则难克也;当以计縻之,使不得进,不出一旬,可以成擒。”

及玄感军至城下,智积登陴詈之;玄感怒,留攻之。

李密谏曰:“公今诈众西入,军事贵速,况乃追兵将至,安可稽留!若前不得据关,退无所守,大众一散,何以自全!”

玄感不从,遂攻之,烧其城门,智积于内益火,玄感兵不得入。三日不拔,乃引而西。至乡,宇文述、卫文昇、来护兒、屈突通等军追及于皇天原。玄感上槃豆,布陈亘五十里,且战且行,玄感一日三败。

八月壬寅,玄感陈于董杜原,诸军击之,玄感大败,独与十余骑奔上洛。追骑至,玄感叱之,皆反走。

至葭芦戍,独与弟积善徒步走,自度不免,谓积善曰:“我不能受人戮辱,汝可杀我!”

积善抽刀斫杀之,因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玄感首俱送行在所。磔玄感尸于东都市,三日,复脔而焚之。

玄感弟玄奖为义阳太守,将赴玄感,为郡丞周旋玉所杀;仁行为朝请大夫,伏诛于长安。

玄感之围东都也,梁郡民韩相国举兵应之,玄感以为河南道元帅,旬月间众十余万,攻剽郡县;至襄城,闻玄感败,众稍散,为吏所获,传首东都。

帝以元弘嗣,斛斯政之亲也,留守弘化郡,遣卫尉少卿李渊驰往执之,因代为留守,关右十三郡兵皆受征发。

渊御众宽简,人多附之。帝以渊相表奇异,又名应图谶,忌之。

未几,征诣行在所,渊遇疾未谒,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来何迟?”

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

渊闻之,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原文华译】

1 唐祎又派人告诉东都越王杨侗与樊子盖等勒兵备战,修武百姓相率把守临清关。杨玄感无法通过,于是在汲郡南渡黄河,追随他的人像赶集一样多。

杨玄感派弟弟杨积善将兵三千人从偃师南郊区沿洛水西上,杨玄挺自白司马坂翻越邙山南下,杨玄感率三千余人尾随其后,相距十里左右,自称大军。他的兵都手执单刀柳盾,没有弓箭盔甲。

东都派出河南县令达奚善意率精兵五千人抵御杨积善,将作监、河南赞治裴弘策率八千人拒战杨玄挺。达奚善意南渡洛水,在汉王寺扎营。第二天,杨积善兵到,达奚善意军不战自溃,铠甲武器全部被杨积善所取。

裴弘策出兵到白司马坂,一战,败走,抛弃盔甲武器的士兵超过三分之二,杨玄挺也不追。裴弘策退却三四里,收集散兵,再次结阵以待。杨玄挺徐徐赶到,坐下休息良久,忽然起身攻击,裴弘策又败,如此五次交战。

六月十四日,杨玄挺直抵太阳门,裴弘策率十几个骑兵驰入宫城,其余没有一个人回来的,全部投降杨玄感。

杨玄感屯驻在上春门,每每向大家誓言说:“我身为上柱国,家产累积巨万金,对于富贵,我一无所求。如今不顾灭族而起兵,是为天下解倒悬之急而已!”众人都感悦。父老争献牛酒,子弟到军门申请参军的,每天都数以千计。

内史舍人韦福嗣,是韦洸哥哥的儿子,从军出战杨玄感。被杨玄感俘虏。杨玄感厚礼他,让他与胡师耽共同执掌文书。

杨玄感令韦福嗣写信给樊子盖,数落皇帝罪恶,说:“如今欲废昏立明,希望您不要拘于小礼,给自己招来忧患。”

樊子盖刚刚从地方上入为京官,东都旧官多怠慢他,以至于军事行动,都不向他报告。裴弘策与樊子盖同在朝廷为官,之前出城讨贼失利,樊子盖再次派他出战,裴弘策不肯去,樊子盖下令把他拉出去斩首示众。

国子祭酒、河东人杨汪,小有不恭,樊子盖又要将他斩首;杨汪叩头流血,才得以免死。于是将吏震肃,无敢仰视,令行禁止。

杨玄感尽锐攻城,樊子盖随方拒守,杨玄感不能攻克。但是,达官子弟前来应募从军的,听闻裴弘策死,都不敢入城。

韩擒虎的儿子韩世咢、观王杨雄的儿子杨恭道、虞世基的儿子虞柔、来护儿的儿子来渊、裴蕴的儿子裴爽、大理卿郑善果的儿子郑俨、周罗睺的儿子周仲等四十余人都投降杨玄感,杨玄感全部以亲要重任委任他们。

郑善果,是郑译哥哥的儿子。

杨玄感收兵得五万余人,发五千人守慈磵道,五千人守伊阙道,派韩世咢率三千人包围荥阳,顾觉率五千人攻取虎牢。虎牢守将投降。杨玄感任命顾觉为郑州刺史,镇守虎牢。

代王杨侑派刑部尚书卫文昇率兵四万救援东都,卫文昇到了华阴,掘开杨素坟墓,焚其骸骨,示士卒以必死之心,于是鼓行出崤山、渑池,直趋东都城北。杨玄感逆战。卫文昇且战且行,屯驻于金谷。

辽东城久攻不拔,皇帝派人造布囊一百余万个,装满泥土,打算堆积为鱼梁大道,宽三十步,高与城墙相齐,命战士登上去攻击。又制作八轮楼车,比城墙还高,在鱼梁道两旁,想要俯射城内。总攻日期将到,城内危蹙。

这时杨玄感反书送到,皇帝大惧,引纳言苏威入帐中,对他说:“此儿聪明,会不会造成祸患?”

苏威说:“能识是非,审成败,才叫作聪明。杨玄感粗心大意,思考疏略,必定不需要担心。只是恐怕因此造成大乱的序幕罢了。”皇帝又听闻达官子弟都跟了杨玄感,更加忧虑。

兵部侍郎斛斯政一向与杨玄感友善,杨玄感造反时,斛斯政与他通谋,杨玄纵兄弟逃回,就是斛斯政放跑的。皇帝将穷治杨玄纵等党羽,斛斯政内心不能自安,六月二十六日,逃奔高丽。

六月二十八日,夜晚二更时分(十点到十二点),皇帝密召诸将,命他们引军撤退,军资、器械、攻城器具,堆积如山,营垒、帐幕,一概不动,全部弃之而去。

众心忷惧,没有组织纪律,诸道分散。高丽即时察觉,但是不敢出城追击,只是在城内鼓噪。到了第二天中午,才渐渐出外,四处向远方侦察,还担心隋军有诈。过了两天,乃出兵数千人追踪,畏惧隋军人多,不敢逼近,总是保持八九十里距离,将到辽水,知道御营已经全部渡河,才敢进逼后军。当时后军还有数万人,高丽尾随抄击,最后杀了数千羸弱之人。

当初,皇帝再征高丽,又问太史令庾质:“这次如何?”

回答说:“臣实愚迷,还是坚持之前的看法,陛下如果亲动万乘之躯,劳费太多。”

皇帝怒道:“我亲自去尚且没有攻克,只派别人去,岂能有功?!”

皇帝回来后,问庾质说:“卿之前不要我去,应当就是因为此吧。杨玄感能成功吗?”

庾质说:“杨玄感地位虽然尊崇,但并非众望所归,只是利用百姓的劳苦怨气,冀望侥幸成功。如今天下一家,不易摇动。”

皇帝派虎贲郎将陈稜攻打元务本于黎阳,又派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候卫将军屈突通乘驿马车发兵以讨杨玄感。来护儿抵达东莱,听闻杨玄感包围东都,召诸将商议回师救援。诸将都认为没有皇帝敕令,不宜擅自还师,固执不从,

来护儿厉声说:“洛阳被围,心腹之疾;高丽逆命,不过是疥癣而已。国家之事,知无不为,专擅在我,不关你们的事,有沮议者,军法从事!”

即日回军。令儿子来弘、来整乘驿马车飞驰奏闻。皇帝当时回到涿郡,已敕令来护儿救援东都,见到来弘、来整,非常喜悦,赐给来护儿玺书说:“公回师之时,正是朕下敕令给你之日,君臣意合,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同符契一样,严丝合缝。”

之前,右武候大将军李子雄犯事被除名,命他从军自效,跟从来护儿在东莱,皇帝猜疑他,下诏命锁拿李子雄到行在所。李子雄杀使者,逃奔杨玄感。

卫文昇以步骑兵二万渡过瀍水,与杨玄感交战,杨玄感屡次击破他。杨玄感每次作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又善于抚悦其下,将士们都乐于为他效死,所以每战多捷,部众越来越壮大,至十万人。卫文昇寡不敌众,死伤将尽,于是更进兵屯守邙山南麓,与杨玄感决战,一日十几回合。恰巧杨玄挺中流箭而死,杨玄感军才稍稍退却。

秋,七月十一日,余杭百姓刘元进起兵响应杨玄感。刘元进手长一尺多,手臂垂下来超过膝盖,自以为相表非常,暗中有称王称霸的异志。

正巧皇帝再次征发三吴士兵以征高丽,三吴兵都相互说:“往年天下全盛,我们的父兄征高丽者尚且三分之二都回不来;如今国家已经破弊,又要出征,我们都要死绝了!”于是大多亡命。

郡县抓捕甚急,听闻刘元进举兵,亡命者云集,十天半月之间,部众发展至数万人。

开始时,杨玄感抵达东都,自以为天下响应,功在朝夕。得到韦福嗣,委之以心腹,不再专任李密。韦福嗣每次出谋划策,都两头下注。

李密看穿了他的用心,对杨玄感说:“韦福嗣本来不是跟我们同盟,实际上怀有观望之心;明公初起大事而奸人在侧,听他拨弄是非,必定为他所误,请将他斩首!”

杨玄感说:“何至于此!”

李密退下后,对所亲近的人说:“楚公(杨玄感)喜好造反,却不想要胜利,我们都要被俘虏了!”

李子雄劝杨玄感速称尊号,杨玄感问李密,李密说:“当初陈胜自欲称王,张耳进谏而被排挤出外;魏武帝曹操将求九锡,荀彧谏止而被诛杀。如今我想要说真话,又怕落到这二人的下场;阿谀顺意呢,又不是我的本意。为什么呢?起兵以来,虽然频频取胜,但是天下还没有一个郡县响应;东都守御尚强,天下救兵益至,公当挺身力战,早定关中,怎么反而急于自尊自大,让天下看到你的心胸如此不宽广呢?”

杨玄感笑而止。

屈突通引兵屯驻河阳,宇文述继后,杨玄感问计于李子雄,李子雄说:“屈突通晓习兵事,如果一旦渡河,则胜负难决,不如分兵拒挡。屈突通渡不了河,则樊子盖、卫文昇孤立无援。”

杨玄感同意,将要拒挡屈突通。樊子盖知道他的意图,数次攻击其军营,杨玄感抽不出身前往。屈突通顺利渡河,驻军于破陵。杨玄感分为二军,西抗卫文昇,东拒屈突通。

樊子盖又出兵大战,杨玄感军屡败,与其党羽谋议,李子雄说:“东都援军越来越多,我军数败,不可久留,不如直入关中,开永丰仓以赈济贫民,三辅地区可指麾而定,据有府库,东面而争天下,也是霸王之业。”

李密说:“弘化留守元弘嗣握强兵在陇右,可以声言说他已造反,遣使迎接我军,因此入关,可以欺骗众人。”

正巧华阴诸杨氏请为向导,七月二十日,杨玄感解除东都包围,引兵西进潼关,宣言:“我已击破东都,要去攻取关西了!”宇文述等诸军追踪其后。

到了弘农宫,父老拦在杨玄感马前说:“宫城空虚,积粮又多,容易攻下。”杨玄感信以为然。

弘农太守、蔡王杨智积对官属们说:“杨玄感听闻大军将至,想要西图关中,如果让他成功,就难以再攻克他了,当设计拖住他,让他不得前进,不出十天,可以成擒。”

等到杨玄感军抵达城下,杨智积登上城墙,大声诟骂。杨玄感怒,留下来攻城。

李密进谏说:“您如今是欺诈大众,率军西进,军事贵在快速,况且追兵将至,怎可稽留?如果前不能占据潼关,退又无处可守,大众一散,何以自全?!”

杨玄感不从,于是攻城,烧其城门,杨智积在城墙内添柴加火,杨玄感兵不得入城。三日不能攻拔,才引兵向西。到了閺乡,宇文述、卫文昇、来护儿、屈突通等军已追到皇天原(阌乡城东)。杨玄感据守槃豆,布阵横亘五十里,且战且行,一日三败。

八月一日,杨玄感列阵于董杜原,诸军进击,杨玄感大败,独自与十余骑兵逃奔上洛。追兵赶到,杨玄感呵斥他们,都拔马逃走。

到了葭芦戍,杨玄感独自与弟弟杨积善步行,自度不能免死,对杨积善说:“我不能受人侮辱,你可杀我!”杨积善抽刀将他斫杀,然后自刺,不死,为追兵所执,与杨玄感的首级一起送到皇帝行在所。将杨玄感尸体磔成碎块,在东都街市示众,三日之后,再剁成肉酱,焚烧。

杨玄感的弟弟杨玄奖为义阳太守,将要投奔杨玄感,为郡丞周旋玉所杀;另一弟弟杨仁行为朝请大夫,伏诛于长安。

杨玄感包围东都时,梁郡百姓韩相国举兵响应,杨玄感任命他为河南道元帅,十天半月之间,部众发展到十余万,攻剽郡县;到了襄城,听闻杨玄感败亡,部众稍散,被官吏抓获斩首,首级送到东都示众。

皇帝因为元弘嗣是斛斯政的亲戚,留守弘化郡,派卫尉少卿李渊飞驰前往,将他逮捕,并代为留守,关右十三郡兵都接受征发。

李渊御众宽厚简略,人们多归附他。皇帝认为李渊相表奇异,名字又和图谶预言相应,猜忌他。不久,征召他到行在所,李渊生病,还未谒见,他的外甥女王氏在后宫,皇帝问她:“你舅舅怎么来得迟了?”

王氏回答说是生病,皇帝问:“会不会死?”

李渊听闻,恐惧,开始每日纵酒狂欢,又收纳贿赂,以破坏自己的形象。


【学以致用】

关于杨玄感反隋的失败,思考几点

01,作为领头人,不能缺乏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当中有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清楚自己要干什么,以及不干什么。

这背后其实也是中庸思想,执两端(或多端),取其一。

当你把握了这个“一”,其它的就得放弃,或者暂时放弃。

杨玄感既然攻打东都失败,而调头西进取关中,

那么,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占领关中就应该是他最主要的战略。至于其它的都应该放弃或者不用搭理。

很显然杨玄感没有这种战略意识,被别人言语刺激一下就上钩了,忘了本谋。

个人体会,跟着一个没有战略思维的老大混,真的很麻烦。

另外,杨玄感的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反观自身,因为它经常随时发生。

比如家庭,一个家庭里面的到底什么是主战略,什么最重要?  想想看,我们很多人经常在不重要的事情上纠结,或者发生矛盾,忽略了本谋(家和最重要、健康愉悦最重要)

比如学习,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讯,如何提炼自己的学习路径,如何升级自己的学问,主线是什么,次线是什么?......

02,有战略思维,做事才有章法

密退,谓所亲曰:“楚公好反而不欲胜,吾属今为虏矣!”

从李密这句话当中体会到几点

1,创业合伙是有框架逻辑的

与合伙人一起干事,你把所有时间、精力、资金都压在本项目上,而你的合伙人在外头还有职业还有收入,那么,你们这个事一定很难成功。

因为用心程度不一样,创造力以及结果就会不一样。

李密看到了这一点,而杨玄感没有这个概念,看不清楚。

2,杨玄感与李密相熟很久,以李密为军师,后面又怎么不听从李密的呢?

这是人性当中的一个大坑。

认为身边这个人的道理我懂,然后呢,就是要尝试一下新的(潜意识当中,有想证明对方也有不足的想法)

我的对象也曾是这样的行为,觉得我说的她都懂,但还是要尝试一下,过后就后悔了。 具体的表现,比如吃烧烤。

APP上的有新商家,她总要尝试,吃了后经常后悔。

而我的原则就是,绝不会用自己的五臟六腑去为商家的新品试“毒”(中医理念,不喜欢测试新的)

这个原理,跟杨玄感所处的环境一样。

创业路上,先求不败,也就是少犯错,少踩坑。

因为你不知道新方案所面临的是大成功还是大失败。

所以,结合验证过的经验,尽量避免提前“下牌桌”

另外,想想看

我们会不会也有杨玄感的这种性格?

同时,我们是否时不时地在抵抗身边“李密”(指朋友或家人)的道理和建议?

相关文章

  • 隋末有争霸之心的贵族首领杨玄感, 缘何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杨玄感(?―613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司徒杨素长子,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 杨玄感的父...

  • 赵王李福

    赵王李福,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三子,生母杨淑妃,即杨素的孙女,杨玄奖之女。 隋末杨玄感起兵后,杨玄奖意欲响应却先被郡丞...

  • 魏先生的高识卓见

    隋朝末年,战争连年不断。当时,有个姓魏的先生隐居于梁宋之间。不久之后,杨玄感所率领的反隋军战败,军师李密只身逃到 ...

  • 杨玄感组建了第一支抗隋义军?

    【隋炀帝把大军都带到了高句丽前线,杨玄感凭借忽悠民工和船夫,组建了第一支抗隋义军】 隋炀帝去征讨高句丽,让杨玄感运...

  • 上中下三策的猫腻

    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六月,前司徒杨素之子、当朝贵族首领、楚国公、礼部尚书杨玄感,趁着隋炀帝杨广二征高句丽、后...

  • 关于创业失败的几点思考

    ☆ 产品壁垒 现在的创业者,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创业者,打着科技的旗号,动辄用人工智能,大数据,VR、区块链来标榜自...

  • 《资治通鉴》故事选(手抄本)一百五十三

    一百五十三、欲速则不达 公元613年(隋大业九年),隋炀帝杨广命礼部尚书杨玄感,在后方黎阳督运粮草,自己则统领大军...

  • 破虚揭实——窃军之盗李世民

    平阳郡,今山西临汾。杨阳于古字中为楊陽,音同隋杨形近,以为凶,改临汾郡。唐高祖起兵,即正其平阳之名,反隋意明。平阳...

  • 《反脆弱》的几点思考

    今天再次被樊登老师赋能,带着满满的能量回到常州开始了我们豪庭授权点的第一次线下活动。仔细斟酌,我还是选择了这本对...

  • 杨玄感兵变失败后杨家女眷的结局如何?

    大业九年,在经历了隋朝第二位国君隋炀帝的穷兵黩武与挥霍无度后,苦昏君久已的隋朝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眼看天下将乱,时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778:关于杨玄感反隋的失败,思考几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dz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