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正斋医稿(14)

正斋医稿(14)

作者: 夏日龙眼 | 来源:发表于2017-06-03 16:38 被阅读25次

时行泄泻,吐泻的证治

时行泄泻与吐泻,均属于夏秋间较为常见的肠胃道疾病。二者病因,症候虽有相同之处,但在证治上则各有特点,兹分述如下:

一、时行泄泻

古代文献,对泄泻分类甚细。《内经》有濡泄、飧泄,洞泄之分。其成因虽异,但总由脾胃中气先虚,张景岳说:“泄泻之本,无不因于脾胃。”脾胃气衰是泄泻致病的内因,外感风寒暑湿之邪,饮食停滞或饮食不洁,是泄泻致病的外因。

本病多发于夏秋之季,盖夏秋气交,湿土用事,每致湿困肠胃,健运失常,所谓“泻所成于湿,无湿不成泻”,确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病因、病机

夏秋间得急性泄泻,古代文献称为“暴泻”,大致上可分为暑泻、食泻、湿泻三类。暑热之气充塞宇内,人感热淫之邪,伤于肠胃,暑泻作矣。“食泻的成因,如罗天盖说:”或因饮食太过,肠胃受伤,亦致水谷不化,俗称水谷利。“湿泻的成因,每多寒湿交阻,如尤在泾说:“湿泻一名濡泻。。。。。。由于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多有此疾。”

辨证分型

1、暑泻:必挟湿。初起每挟有表证,如头痛身热,泻时腹痛,肛门灼热,粪色黄褐,小溲短赤,心烦口苦,苔黄腻,脉滑数。

2、湿泻:每多挟感暑凉。证见腹痛绵绵,便泻清稀,身重倦怠,食少纳闷,口不渴,苔白腻,脉多濡软。

3、食泻: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泻出物臭如败卵。伴有胸腹痞胀,干噫食臭,腹鸣失气,不思纳食,苔多垢腻,脉象滑数。

本病虽多发于夏秋之间,但其他季节亦能发病,如迁延不治,或治不合法,每致转为慢性疾患。

治疗法则

暴泻的成因,为外感暑湿、暑凉、以及饮食停滞等,法当治标为主。张之锡说:“新泻者可治标,久泻者不可治标。”指出了治疗泄泻的原则。前人对急性泄泻的治则,大致上有:分利、疏解、泄热、消导、健运、温中等法。临床时可以按实际情况,适当地施用。

1、分利:适应于暴泻而小便不利者。其因多由于湿困太阴,水液注迫大肠,分利之法,方剂多结合健脾分清;古人有“治泻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论。如偏于湿热者,可用六一散为主;如偏于寒湿者,以五苓散为主;可随证加入扁豆衣,车前子,米仁,方通草等味。

2、疏解:适应于感受时令之邪而致的泄泻。偏于风寒者,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如偏于暑湿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3、泄热:适宜于暑热挟湿而致的泄泻。此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多,以苦寒之剂来清暑泄热,盖苦能燥湿坚肠,寒能清热解毒。方以葛根苓连汤或黄苓汤为主,配以银花、赤芍、扁豆衣等味。

4、消导:消、所以化其积,导,乃通其滞。此法适应于伤食的泄泻。轻症可用保和丸;重症可用枳实导滞丸。二方均为消食导滞和中之剂,对饮食积滞所致的泄泻,用之甚效。如便下爽利而无腹痛者,则枳实导滞丸中大黄改为焦山楂、麦芽(53页,有个字看不清楚,需要核对)从化滞着手,以免过于攻下伤正。

5、健脾温中;适应于脾胃不健,寒凉外侵的泄泻。寒湿为主者,可用理中汤,甚者酌加附子,并用艾灸足三里,神阙,天枢等穴。

上述诸法,往往相互参合而用,如分利和疏解并用于暑湿泄泻,消导与健脾结合,用于伤食泄泻等,临床中应辩证而施治。

结语

夏秋间暴泻之症,其发生于气候,环境,饮食有很大关系;江南徒弟卑湿,长夏季节,湿土用事,故本病以夏秋季节为多。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亦很丰富。常用成药有:暑湿正气丸,藿香正气丸(暑),理中丸(寒),香连丸(热),连翘、枳实导滞丸,焦山查(消导),红灵丹(秽浊),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喜后)

二、吐泻

一般所称之吐泻,其范围很广,原因甚多,兹仅就多发于夏秋间得“急性吐泻”,加以讨论。

本病的特征,为发病急骤,吐泻交作,若不急于救治,往往虚脱而亡。因此前人称之为“秽痧”、“疫疠”。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证治亦有不少创见。“急性吐泻”应与暑湿外感吐泻,伤于饮食的吐泻相鉴别。

病因、病机

发病原因,主要为感受时行秽浊之邪,饮食不节与不洁。巢氏《诸病源候论》说:“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朱丹溪说:“内有所积,外有所感。”说明古人已认识到本病是肠胃急性病患。

主要症状和辨证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突然发作上吐下泻(一般先泻后吐),很快出现亡津液(失水),厥冷(虚脱)等,在临床上同暑湿吐泻,食伤吐泻的分别,须结合病史,主要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诊断而后确定。兹就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原则,列表如下:(见表)

表:急性吐泻的辨证

辨证

证候

脉象

舌苔

附注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或有汗

浮数

薄白

或腻以暑湿吐泻为多见

胸闷泛恶,腹痛后重,溲赤

濡数

黄腻

以饮食内伤吐泻为多见

呕吐、清冷、下利稀水,肢冷,汗多,唇青

沉细

或伏舌质

淡白为“急性吐泻症”的主证

发热头痛,气粗,烦渴,胸闷,脘满腹痛,烦躁

滑数

舌红

苔黄以暑湿吐泻为多见

肢冷,汗多,渴喜热饮,面青,唇紫,螺癟,转筋

沉细微

舌白

或红为“急性吐泻症”的主证,一般吐泻后期亦见之

大便气臭,呕吐酸秽,烦渴,溲赤

滑大

洪数舌红

苔黄以伤食吐泻及暑湿吐泻前期为多见

1、吐泻:大多先泻后吐,亦有先吐后泻,不久吐泻交作,泄泻量多,一般如黄水样,或如米泔水样或血样,无里急后重腹痛症状,这一点是与其他急性吐泻容易区别的;同时,呕吐如喷射状,亦如水样,黄水样,饮水即吐;数小时后,很快出现津液暴脱(失水)之象,亦有轻型者,则无上述典型症状。

2、口渴:开始吐泻时,口渴并不显著,但只要吐泻一多就极度烦渴,并出现音哑,皮肤干燥,口唇发绀,耳鸣等症,说明由于严重吐泻,使全身津液极度耗失,然后出现阳气暴脱证候,此时病人索水的情况也更显著,口干欲饮水,饮亦不解渴,所谓“引水自救”,而且渴喜热饮,一般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虽亦有口渴,但程度没有这样严重。

3、转筋:由于泻下频繁,津液暴脱,筋失所养,多见转筋(腓肠肌挛急);一般吐泻症转筋的现象就比较少,以四肢麻木的现象比较多。

4、虚脱:在剧烈吐泻数小时后,因津液耗亡而导致阳气虚脱,此时吐泻虽减,而面唇色青,指纹螺癟,冷汗,肢冷,两目失神,目框下陷,脉象沉伏或细数,尿少,血降下降,到了这个阶段是非常危险的。

5、由于本病一时吐泻剧烈,引起严重的脱水和中毒症状,导致正气暴脱,阴阳散亡,故应属虚证范畴。虽在开始时也可能出现一时性的热症或实症现象,但接着就很快出现正气衰竭,亡阳或亡阴的虚脱症候。同时本病没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症,也没有腹痛,里急后重等里实症。虽然有些轻型病例,在吐泻前期,可能见到“暑湿外感”症候,但与“暑湿吐泻”有本质的区别。

本病临床所表现得证候,基本上可分为二类:一种是典型的虚性证候,以吐泻清澈,四肢厥冷,冷汗、面青唇紫,指甲发绀,口渴喜热饮,脉沉细微或沉伏,舌质淡白或青紫等为主症;另一种是真热假寒症候,虽亦具吐泻稀水,唇紫指绀,四肢厥冷等症,但在辨证上具有热性症候,如渴喜冷饮,烦躁目赤,舌质红绛或见黄苔,脉细数或沉伏,这就所谓“热深厥深”。前者在转归上,是直接引起亡阳虚脱,后者每出现亡阴证候而后亡阳,这是二者不同之点。

6、一般疾病以脉沉伏为寒,但急性吐泻患者,开始脉即见沉伏,此乃秽浊内闭,气机不展现象。又,一般疾病以口渴引饮,烦热不安为热象,但在“急性吐泻”的寒症中,每亦有此类症象,此为“阴盛格阳”,不能作热象论治。再有,一般疾病以口渴,小便短赤为热象,但“急性吐泻”因脱水而津液耗亡,虽属寒症,也常见口渴,尿赤。因此,在辨证时对寒热虚实标本,必须四诊合参,多方推求,才能正确地作出处理。

治疗

因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故首重急救。急救之法,要求方法简捷,效果迅速;刮痧疗法及针灸疗法,在危急情况下,可以选择采用,内服急救药品以丸散为宜。初起时如见胸中烦扰,吐泻频繁,乃秽浊之邪郁于中焦,应先辟秽解毒,以救急,常用成药中以诸葛行军散,飞龙夺命丹为效较捷,如秽浊盛而闭者,用苏合香丸;虚寒盛而脱者,用救急雷公散,轻症而偏于寒者,用纯阳正气丸;泻多者,用红灵丹;如证见汗多脉微细,肢冷欲脱,加用附子理中丸二两,生薑煎汤灌服,以温中回阳救脱。这些药品,都具振奋心阳的作用。上述治法,亦可适用于夏秋间一般吐泻症,如系饮食不节,呕吐腹痛泄泻,以内服玉枢丹,外用盐水探吐;腹痛者用食盐超烫法。此外,如见转筋,紫绀,可用烧酒外擦或用蒜头打烂外擦。除上述急救法外,再就内服药,针灸,刮痧三方面施治。

1、内服药:吐泻由于暑湿外感者,初起如挟有表症,宜先芳香辟秽,清暑泄热以解表,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如系暑日贪凉饮冷,阻遏暑热,宜香藿饮;如热盛泻多,苔黄脉数,用葛根苓连汤;如胸膈内闭,烦渴苔腻,恶寒肢凉,是暑秽挟湿之症,可用橪照汤,如吐泻伤津,以致两足转筋,腹痛肢冷,烦渴,宜蚕矢汤;如见热毒内闭,神昏目赤,可参用紫雪丹,至宝丹之属。

“急性吐泻”临床表现以虚寒症状为多,其治当以温中回阳救逆为主,宜四逆加人参汤或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如吐泻不止,手足逆冷,脉微欲绝,冷汗淋漓,则实元阳衰竭,可用急救夺命丹(见《十药神书》后);如转筋挛急,用吴茱萸汤,如见舌红绛、津干、烦躁、目赤等亡阳证候者,可用大剂生脉散为主;如阴阳两脱者,用生脉散加附子。

在吐泻止后,阳气已回,而且气阴两耗,神疲心烦,尿少口渴,脉虚,舌红者,宜用王孟英清暑益气汤;如脾胃中气受伤而不复者,可用异功散或七味白术散调理善后。

2、针灸:针灸取穴,应着重取手,足阳明经腧穴,以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合谷为穴,并配用大肠俞,小肠俞、脾俞以调整肠胃功能,如见肢冷脉伏,冷汗亡阳证候者,可加用隔蓝灸法,法以食盐纳神阙穴内,上盖薑片,用大艾炷灸之,不限壮数,以知为度,如见外假寒而真热之症者,可加针灸内庭穴以清阳明之热。

3、刮痧法:常用的刮痧法,是一个简明而行之有效的方法。病初起,不分缓急,都可施用,其法取食油少许,用食匙蘸油,以匙在患者背部脊椎及两侧及两臂内侧,两腿内踝及后廉和颈项诸处,分别轻刮,以皮肤出现红点及紫点为度,一般认为刮后皮肤出现红色者,为病轻,出现紫点者为重病。

结语

对“急性吐泻症”的治法,可分为:1、由于外感暑湿秽浊之邪而致者,以芳香拽浊辟秽,兼中土为主;2、由于饮食不洁或不节而致者,以清肠导滞兼利尿健脾为主;3、由于感受时行厉气者,以回肠救逆,扶正存津,辟秽为主。

相关文章

  • 正斋医稿(14)

    时行泄泻,吐泻的证治 时行泄泻与吐泻,均属于夏秋间较为常见的肠胃道疾病。二者病因,症候虽有相同之处,但在证治上则各...

  • 王斋医稿(1)

    近日,喜获昆山名医王正公手稿《王斋医稿》甚是欢喜,每日边敲打,边学习,颇为有趣。 正斋医稿 前言 余家世居江苏昆山...

  • 正斋医稿(8)

    临床所见,哮喘病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以芷象学说来辨证,青少年以肺经证候为主,很少及肾,一般预后较佳,易于根治;中老...

  • 正斋医稿(9)

    宣肺透邪治疗青少年哮喘的体会 哮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大部分患者在青少年或幼年即得如未能根治,每影响终身健康,多年来...

  • 正斋医稿(10)

    二、治疗原则 本病在急性发作期,以宣肺透邪为主,佐以祛痰降气,辩证属于风寒者,给予辛温宣透,常用三柪汤、止咳散为基...

  • 正斋医稿(6)

    其症须与卒中相鉴别。正如张石顽氏说:“中暑卒倒如中风者,为喘乏而无痰,口眼不歪斜,若中风卒倒必痰声涌塞于喉中,甚则...

  • 正斋医稿(18)

    下面再来归纳王老治肝病的法则和方药。 1、泄热解毒法:分为“苦泄”和“清泄”两种法则,如湿热较盛者,应用"苦泄“,...

  • 正斋医稿(20)

    应用清肝汤治疗迁慢肝炎的经验 上海市第八届西学中研究生班 蔡沛源整理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王正公,善以伤...

  • 正斋医稿(7)

    四、暑必伤气耗津,而多传变 暑令炎热,感而病者多正气先虚,既病之后,汗多而津液耗伤,气津蓋虚,故王氏立清暑益气法以...

  • 正斋医稿(11)

    论肺痨证治 一、引言 在古代方书里,肺痨病往往包括在虚痨门内。后世将虚损与痨瘵分开;前者泛指一般虚弱,范围较广,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斋医稿(1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hm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