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一节课,《昆明的雨》,肖肖老师设计了四个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开始还配合较好,后来却越来越沉默了。还好课堂最终也生成,也算水到渠成,达成了目标。但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看,似乎没有真正的实现自读课还课堂与学生,有种老师强行推进的过程。
我想了下原因:
1.老师年纪不大,不到30岁,却一口一个“孩子们”,稍微有些别扭,由于老师不是和蔼可亲的类型,叫起来便有些生硬,并没有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第一个环节中,老师引导本文的写法,有个学生说是借景抒情,结果直接被老师否定了,老师呈现的答案是“形散神聚”,我倒是认为学生的答案是对的,而老师所谓的“形散神聚”是《昆明的雨》这篇散文的特点。老师为了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急于否定了学生,也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28768/6c2ff894a3cff6ab.jpg)
3.第二个环节是品味一种美食,老师其实想引导学生说出汪曾祺的语言“淡而有味”的特点,但老师只是让学生品析“这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并且直接让学生加上感叹词去读出语气,却没有回归原文,这东西也能吃?是因为干巴菌像牛粪,这东西这么好吃?是因为干巴菌像蟹腿。学生不回归文本,结合语境,单纯读,是品味不出淡而有味的语言特点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28768/4cb656b79b024176.jpg)
4.背景知识提供过早。在学生还没有体味到文中各种美之时,老师突然提出了西南联大,抗日战争,战火纷飞,后面的人情美和氛围美却生成了面对苦难的坚强。比如卖杨梅的小姑娘,生活不好,却穿着美丽的衣服卖杨梅,是对美的追求,比如说房东是寡妇和养女,可见身世的悲惨。再如,倒挂着的仙人掌,是不是处于逆境,迎难而上呢?如果说房东和养女面处于困境,那买杨梅的小姑娘也是面对困境吗?有没有强行解读呢?正因为老师铺垫了背景,所以学生在回答作者与友人在酒馆的状态,学生便解读成了难过,而老师又强行拉了回来说是闲适。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本文的主题是生活之美,还是逆境中的坚强呢?课文背景在什么时候出示最合适呢?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28768/dd4ab5ca3d6250f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28768/3dc304e3ebacae23.jpg)
老师在活动三中强调“沉沉”的内涵指向,学生回答不出来,应引导学生抓住“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一句,就可得知是当时的情味也是沉沉的。还可以让学生朗读诗,品味作者的“忘不了”之思。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28768/408ee5f02f8f47b3.jpg)
总之,我的建议是反复回归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找,去品味,去探究。
当然结尾的生成也很不错,也是一首诗,学生一起读,读出来韵味和诗意。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28768/7afa525d9b17896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28768/44c81716c346dc5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28768/0ce4ff73a48b516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28768/711b5c16df202d5a.jpg)
《昆明的雨》我是上过了。我更强调生活之美,而非挫折之美。究竟汪老怎么想的呢?汪老把生活中美的东西呈现了出来,而过滤掉那些悲伤的失意的东西。那我们要不要把它揭露出来,破坏美感呢?就像一张照片,拍摄者特意把背景虚化了,把美呈现出来,鉴赏者非要再把背景P出来做什么呢?破坏了美感,让人疼得撕心裂肺。作者是浪漫主义者,而我们非要把他拉进现实的苦闷中吗?
我和学生倒是说,国破山河在,战火仍纷飞,作者和友人躲在雨中酒馆里与躲雨的鸡一起,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悠闲。无论世间如何,至少,这是作者一段青春岁月,永远回味在人生的记忆中,那美中,有淡淡的哀愁。
时刻发觉生活中的美。人性之美,情趣之美,就在这平淡的烟火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