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这样的。
我不是决定过不消费的生活了么?实践两个月,一切顺利。
这个月,我决定升级行动,把咖啡这项消费也断舍离。第一,胃不太好,上周空腹喝了一杯,难受一阵;第二,市面上的现磨咖啡还是太贵了。
但想着凡事不能太走极端,先实行一个替代方案看看——决定买工具,自己制作咖啡,降低成本。
我在某多上,买了一小包咖啡豆,花去10元,又购入一台磨咖啡豆的机器,花去39元。已经花掉三杯咖啡的价钱了。但一想到,以后可以省下很多杯,还是物超所值的。
等咖啡豆和机器一到货,我就迫不及待地捣鼓起来。豆子放入磨豆机,磨成粉状,冲泡。接下来,我才认识到自己对于咖啡其实是叶公好龙。
我用不同温度的水连泡三次,品尝发现,不管是什么水温,泡出来的都是水加咖啡粉,两者无法融合。喝一口,粉末占在嘴唇,无法下咽。
我开始扫盲,查找各种咖啡冲泡知识,这才发现,咖啡是不溶于水的。从冲泡粉到咖啡液,中间还少了萃取的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2053758/7be7e9186efc9ba3.jpg)
也就意味着,我需要另外购入一台手冲壶和过滤杯,滤纸等完成萃取必要的物品。
这时纠结来了。如果不买,那么之前买的立刻成了沉没成本;如果买,还得再掏100元左右。100元当然是小钱,但它不符合不消费的精神。
就自己对咖啡的无知程度,我感觉我萃取出来的咖啡一定好喝不到哪里去,可能最终的结果就是闲置一堆工具。
另外,我其实不算重度咖啡爱好者,还没到一天不喝,寝食难安的地步。
那么究竟是立刻放弃沉没成本,权当失误,从此不再提起自制咖啡这件事,还是把余下的工具买齐,好歹把那些咖啡豆消耗完呢。
下单是很容易的事,可我会不会因此重启乱买之路呢?鸟笼效应是非常可怕的。所谓鸟笼效应是心理学上发现的一种现象,人们会为了一只闲置的空鸟笼,而养起一只鸟来。
我也很怕为了一堆工具,开始买咖啡的各种周边,造成浪费。
可是如果一味不买,就觉得对自己太苛刻了,后面会不会有更可怕的反弹行为。
在纠结之余,我终于想到了一个策略,加大消费门槛,让单纯的购买变得更有意义。
我决定把家里的一本关于咖啡的书给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053758/f5d155967547b2e8.jpg)
这样增加一点关于咖啡的知识,也有可能使未来自制的咖啡多一点技术含量,口感好一些。
然后到这个月的月末,本月预算执行得好的情况下,再考虑入。这样购买更像是对自己的奖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