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日除夕,万家团圆的日子。
此刻,也还有很多“放下工作,回家做妈妈的小孩”的人,他们还在归途中吧。
是的,只有脚下那双鞋知道:走过很多的路,最喜欢回家的路。
回乡那天,发现道路旁还有积雪,不免惊呼:啊,已经下过雪了呀!
这一片被雪水浸润的土地,让我清爽。
林语堂在《记旧历除夕》中说:
那是个黄道吉日,
每人都盼望有一个更好更荣华富贵的新年,
每人都乐于增多一岁,
而且还准备了许多吉利话向他邻居祝贺。
于我,是这么多年回老家最晚的一次。也因此,老家的好些好友都没有顾得上一见,我们的见面都只能转为线上——微信里的祝福,真的是见字如面。
02
上学期的Steam课程,有一个问题让学生调研: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
可是,孩子们并不买账。他们已经不是单纯解决问题的人,而是首先质疑:这问题存在么?
因为,班上90%的孩子都认为:年味没有越来越淡。
因为在小孩子心中,其实也很盼望过年。过年意味着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可以有压岁钱,可以放鞭炮,可以自由行走……
这问题,在孩子们那里,不存在。
或许,课程设计者是成年人思维,“年味越来越淡”只是大人的感觉。于是,我让孩子们回家调研,调研之后,我们开展了一场小规格的辩论会。
对于一个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吃鸡鸭鱼、嗑瓜子、尽情玩耍的成年人来说,年味的确越来越淡。
因为如今的每一天,都可以是过年。
但是这些是形式上的年味,最深层的年味,仍然是我们的年俗,我们赋予年的意义: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来年一切平安。
对了,关于年俗,班里的小郑特地收集了100多种,工整的写了满满一页纸,好多年俗都值得去体验一把。
真的是年味越来越淡了吗?还是漫画家小林说的对吧:
年味没有变淡,只是过年开心的,不再是我们这代人了。
03
过年,可能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一顿“团圆大餐”。
而我,从来都只是深度“采掘”者,而不是深度“开发”者。要做什么,怎么做,需要什么准备,都轮不上我操心。
我操心的是:那些深度“采掘”的战利品,身体和心灵如何承受其“重”呢?
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安慰自己:
番茄烧的牛肉,吃了不胖;
萝卜炖的羊肉,吃了不胖;
地道农家酸菜鱼,吃了不胖;
酸萝卜老鸭汤,吃了不胖;
味道纯正的香肠嘛,只吃了几片,不碍事;
又软又甜又糯的喜沙肉嘛,一年也就只吃两块,也不碍事;
用铁罐子在柴火里煨烂了的酥肉,也就只吃几块,不影响;
海带炖的腊猪蹄啊,要吃上几块,才表示过年啊;
猪头、猪尾,要来两片,预示有始有终的生活啊;
锅巴饭“嘎嘣脆”,满满的童年记忆,怎能不来一块呢?
还有现摘现做的豌豆尖、莲白、油菜头……蔬菜嘛,也是需要的。
……
吃的时候不觉得,写下来感觉自己的胃有脸盆那么大,可能的确也有那么大。
可是,妈妈常说:有口福的人才拥有真正的幸福啊。
于是,午餐还未消化,盛大年夜饭又开启:
粉蒸肥肠、烟熏猪肝猪心、油炸酥肉、油炸糯米丸子、松菌炖母鸡、香肠排骨……
反正,将吃发挥到了极致。那些安慰自己的话,纯属自欺。
因为,任何事,过了量,都会带来反作用。
道理都懂,照做不易,照样犯——易。
不是吃了不胖,而是——不怕胖!且是——怕——也要吃。
04
有人说:年味是跟家人看华灯初上,看月上柳梢,在长久的陪伴中,让父母慢点变老。
此刻,春晚上演。
春晚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年夜饭上的必备菜品一样,可能口味已经发生变化,但是是一样的感情。
歌舞、小品、魔术、杂技,盛世太平,一切美好。
一家人能够坐在一起,嗑瓜子,啃甘蔗,看春晚,和亲朋好友发着祝福短信,就是今天最幸福的事情。
刘润说:年味是“团圆饭”,童年时看重的是“饭”,现在看重的是“团圆”。
是的,彼此团圆,穿越千山和万水,为的就是这顿团圆饭。
05
除夕一过,就是开新局,就是奔赴山海,就是营造新气象。
其实,所有的开新,都离不开营造稳定的内心状态。而稳定的内心状态不是通过诗和远方实现的,它是平日里就生长在我们身上的模式,是一种有序的精神状态、一种正面的心灵经验。
让人心安的永远不是固居一隅,而是可以随时上路。
玩AI变脸,抽到一句新年关键词:松弛自洽。这四个字,我高兴收纳。
人生需要松弛感,也需要不断的自洽,这也是在营造稳定的内心状态。
愿读到这篇文字的你——新的一年,“热辣滚烫”,不断“飞驰人生”,幸福不止“二十条”。
当然,最核心的是祝你的年味:似锦又添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