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别对待/选择的标准
第九讲、稀缺,这一讲是在阐述,稀缺在经济学和生活中的意义,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稀缺,且将永远处在稀缺之中。薛教授说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二是人的欲望是不断膨胀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就导致永远不存在彻底满足的需求。
比如说,饿的时候想吃馒头,有了馒头又想吃肉;我的例子是,没手机的时候想要手机,有了手机有想要最新款的,想要最贵的;没笔记本的时候想要笔记本,有了之后又想要surface,想要iPad。
首先我要认识到,稀缺是相对的,是变化的。如何指导生活呢?物以稀为贵,能力亦是。寻找更有稀缺性的需求,培养更有稀缺性的能力。我现在在做的是吗?不知道,我的真实想法可能是我还没资格回答。至少有机会越来越稀缺,越来越值钱。
第十讲、选择和歧视,选择、歧视、区别对待和稀缺是一体的,有一个就有其他三个,分不开剪不断。由于稀缺的存在,资源有限,必然要做出选择,后面的歧视和区别对待就顺理成章了。作者说,其实不是问题,怎么歧视才是问题。
明白了这四个名词之间的关系,也就不会陷入一些无聊的问题了。
第十一讲、凡歧视必得付代价,忘了哪也看到过,也是说歧视会付出代价。想起来了,在小学问里面,应该是以滑坡谬误来说的。所以我的感觉是对的了,经济学跟逻辑学的关系挺密切。歧视行为的多少最终取决于索要付出的代价,代价低则更多,代价高则更少。
第十二讲、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歧视的行为也有它的积极意义,在条件现在的情况下,人们发展出了一些歧视的规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损失。比如,一个经济学家举的例子,在马来西亚的华人根据与华人五大家族的关系来把人分成了7个等级,也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很多信任成本。这样的歧视有了道德约束,还有吴晓波举的一个例子:温州人在本地借钱不需要打借条的,这也算是一种歧视,在这个过程中歧视了外地人。但这种道德约束确实提高了效率。
政府限制歧视的恶果,则是大名鼎鼎的美国08年次贷危机。
第二章、成本 不要只盯着钱
选择偏好/放弃的最大价值
第13讲、一句话给成本下定义,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这句话很好记,真的理解就有了难度,用这样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得。比如我吧,我现在有病在身,不能多走路。我有几个选择呢?强撑着去工作,近了不见得能挣多少,远了撑不住;单纯的在家养病,养膘、看剧,糊里糊涂过;还有一种看书闲看,不输出,佛系,能留下多少随缘;或者现在这种,看书少了点,更多去想如何输出;我放弃了什么呢,可能放弃了一些看书的时间。
还放弃了什么呢,不知道了,慢慢发现。
第14讲、你的成本由别人决定,社会分工变得如此的精细,也因为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所以说是由其他的出价的人决定的,也就是市场决定的。负面感受不是成本,这个确实反人性,甚至我都不太认同,我理解的是这种理解的成本定义不同,或者说我一直错把负面感受当成本。
第15讲、别只盯着钱,货币成本只是全部成本的一部分,只是一直以来没有这种意识,有多少人为了省钱徒增了多少没必要的时间、精力成本,这本概念我貌似有点了,还需要继续加强,只是还没法给自己定价,这个没解决之前,应该自己给自己的时间定个价格。很多其他成本不像货币成本这样显而易见,这样好计算,明码标价的,但却不能无视它们。
作者举了个例子,中间商赚差价让上平价格更便宜,这个却没想到,一直以来被没有中间商的广告给蒙蔽了。
资源的价值/重新理解盈利与亏损
第16讲、从成本角度理解盈利与亏损,
第17讲、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原材料的成本,供需决定价格而非成本。商品的价格决定了资源的的成本。
第18讲、租是对资产的付费,能带来收入的资源都是资产。
第19讲、寻租-乞丐没有白拿施舍,政府补贴导致的资源浪费,社会资源耗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