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后的“人伦”惨剧
1月1日20时,湖南省衡南县公安通报“13岁少年锤杀父母案”,嫌疑人罗某系三塘镇初一在读学生,因家庭纠纷用锤杀父母后逃逸,随后亲属报案。嫌疑人最后被监控拍摄到其身穿浅绿外套现身三塘镇一间网吧。
2018年12月3日晚,四川省大竹县文星镇初中生袁冬志(13岁),在家中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后,砍下其头颅放入粪便桶,并录制一段视频发送到微信朋友圈。
看到这样的活生生的“人伦”悲剧,我想已经为人父母的心里都不好受,但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发生这样悲剧的原因所在:本该是最天真的年龄、本该是最单纯的孩子,转身却成了恶魔,这不禁令人发问,当今的社会是怎么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
父母忙于生计,孩子缺少爱和陪伴
于此,我不想罗列中国现有多少留守儿童,因为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代价之一,当然是很沉重的。
我也是一个留守儿童的父亲,孩子6岁之前都是在老家长大,每年我争取每两个月回去看一次,这就是我在TA这段成长时间里面能做到的极限。
所以,我理解留守家庭的痛!
直到要小孩要上小学了,鉴于自己的工作性质,是无法按之前计划回老家。考虑到孩子不能再在没父母陪伴的日子里成长,只能咬牙在工作附近的城市买房安家,每周末可以回家陪伴孩子。
这,是在我目前能力范围内所能做到的极限。
活在当下,每个人似乎都在被各种事情所撕扯着。
每天下班回家陪家人一起吃个饭,孩子在工作城市有书可读,这对大多数工薪阶层的人来说,是一种奢侈,也是终极的目标。
大多数的人是处于一个人或夫妻俩在外打拼,父母在家带孩子的生存状态。陪伴孩子成长,那是一种奢侈。
中国式养孩子方式“溺爱”造成的悲剧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对自己的过失都存在一种补偿心态。
中国式的家庭生存方式,注定了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候式过度的溺爱,甚至到了一种不理智的状态。
一年到头,孩子与父母就一起呆不到十天半个月,父母总是会存在一种亏欠的心理,而只能通过物质、无底线的迁就--可能是无意识的--来进行补偿。这是会影响到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据媒体报道,上海汪佳晶19岁出国留学,2011年3月31日晚,在国外留学近5年的他乘坐飞机回到上海,在浦东机场与母亲因学费问题发生争执,汪母明确表示已没有财力再供其继续求学,深受刺激的汪佳晶从随身的托运行李包内拿出两把尖刀,对母亲头部、手臂、腹部、背部多处进行砍、刺,毫无防备的汪母受伤后最终倒地,汪佳晶在逃离现场时被民警抓获,汪母构成重伤。
汪佳晶5年的留学生涯中,从未打过工,所有费用都是在国内的目前省吃俭用提供的。从而养成了把向母亲要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一时未满足其要求的情况下,悲剧发生了。
缺少以身作则的心态
孩子的心是很细腻的,模仿能力是很强,所以请父母尽量树立好的榜样给孩子模仿。
有一次我带女儿骑电动车经过一个红绿灯路口,当时没车经过,所以我没停下来等绿灯。
我五岁的小女儿马上就问:爸爸,你不是说要绿灯才能走么?你闯红灯了。
我立马跟她道歉,说:爸爸这次闯红灯是错误的,下次不再犯了。
这次事情给我的感触很大。
上周六陪小女儿参加幼儿园的美食节,人很多也很密集。坐在旁边的一位家长在这样的场合居然抽烟,我立马提醒下他,别在这样的场合抽烟,让孩子们跟着吸二手烟很不好的。他当着他孩子当面为自己找了一个借口:这是室外,影响不大的。
几点建议
1、选择经济能力承受范围的地方安家,解决孩子教育问题,让工作与生活达到最优平衡,而非追求完美。
2、注意一些生活行为小细节,给孩子树立积极、乐观榜样。如不抽烟、不酗酒、礼貌待人等。
3、在家创造一种爱阅读的氛围,将孩子的注意力与兴趣从手机等电子产品上转移到阅读书籍的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