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张被热传的照片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说的是:29岁的小钱之前在郑州大学读硕士,2016年毕了业。工作大半年之后决定考博士,今年3月,他如愿考上同济大学并留在上海读书。
由于家境贫困,五六年前父母为了供他读书,到嘉兴做环卫清洁工,省吃俭用很是辛苦。
于是,小钱利用暑期回到父母身边的时间,早晨帮父母扫2个多小时马路,减轻他们的负担。
“博士”与“扫马路”的强烈冲击感成功地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在一开始,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于他该不该帮父母扫马路,并分成了“该”与“不该”两派观点。
“该”的这一派认为,这是一件很暖心的事情,有不少网友为他的行为点赞,“感恩父母的辛苦养育之恩,这个必须点赞!”也有网友表示,这很正常,其实不需要赞扬。
“不该”的一派认为:“他的做法不对,不应该读博的,父母那么辛苦,应该早点出来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也有观点指出,他应该找一份工资待遇比扫马路工资待遇更高的暑期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帮家庭减轻负担。
笔者更赞同“该”派的看法,父母为孩子呕心沥血,孩子也能体谅父母的艰辛,互相扶持,这是一个让人钦羡的温暖家庭。
至于他不该读博的说法
笔者真的不敢苟同
先不说读书的权利问题,以及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实无奈,他们一不偷二不抢凭借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这是个人选择的自由,也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这可能比直接找工作还更加艰辛一些。
因此,笔者更想知道的是,在早上4点多到6点多两个小时的劳作之后,面对家庭的现实情况,他还做了什么能够让家庭情况好转?毕竟也是成年人了。
如果两个小时的劳作之后,回到家就是吃饭睡觉看电视玩游戏,那可能真的显得太过稚嫩。
如果是利用剩下的白天时间,在学业上提升自己,或通过兼职等方式创收,那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不过,笔者希望能单纯针对这个现象,而不是针对某个人去指责什么,毕竟他能够坚持4点起床做早餐、扫马路,这样勤快坚韧的品质,无论如何都是人性的闪光点。
另外,笔者发现,无论认为该不该帮父母扫马路的两派观点,很多都是基于子女应该让父母不用扫马路或少扫马路的基调之上。
当然,子女尽力减轻父母负担是值得提倡的孝心,但实际上,很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家庭,财富或社会地位的积累,往往不是靠一代人就能完成的,而是家庭成员一代一代共同的努力和传承。
如在上述的家庭中,父母为子女提供读书的经济基础,子女通过读书希望以后改变家庭的阶层位置,父母与子女共同努力,逐渐改善家庭情况,实现共同的愿望,这或许更为现实一些。当然,前提也要看父母的能力、年龄及健康状况。
微信公众号也叫寄居的巷
坚持写作坚持原创的有梦想的女子,关注我你会看到一个拼命努力的姑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