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获取的信息渠道是传统媒介,如书籍、报纸、期刊,这些都是经过专业人士筛选过的信息和加工,多数都是可以直接指导行动的有用知识。但是在自媒体广泛流行的今天,虽然通过电脑或者手机越来越容易获得信息,如何获得有价值的内容却成了一个难题。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时代是信息泛滥,随手可得的时代,同时绝大多数的信息价值微乎其微,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得到有用的知识?
所有的知识都算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什么样的信息是知识?什么样的信息不是知识呢?
我们可以发现简单粗暴的信息一般不是知识,比如“每天要喝八杯水”,这是一条信息,广泛传播,但未必是正确的养生行为。
在一本医学专家的书中写的是“在肾功能没有问题的前提下,一位成年人一天喝2000毫升水对身体有益”,这就是知识。因为解释了八杯水对人体有益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边界——肾功能没有问题的成年人,如果一个肾功能有问题的人每天和八杯水无疑是一种错误的养生行为。
可见信息的特点是严重简化,简单粗暴,易于传播,广泛流行。知识的特点是包含丰富的上下文信息,解释了前因后果,明确了使用边界。
只有知道一条信息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找出信息的上下文,才能得到能用来指导我们接下来行动的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类问题来分析和整理信息得到有用的知识。
1.前因: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作者是怎么引出这个信息的?信息的假设前提是什么?如何验证的?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2.后果:按照信息行动会得到什么结果?对我有什么好处?不按照信息行动有什么后果?问题会有多严重?
3.适用:有没有相反观点?这么做需要哪些条件?什么情况下适用?
4.边界:有没有类似的信息?其他人如何看待类似的问题?相似或相反的信息和这个信息真正的区别是什么?
通过追问前因后果,明确适用边界,从信息中获得有用的知识。这不仅仅是在判断信息与知识的区别,更是在锻炼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对事物细微差别的敏锐都提现了学习能力的强弱,学习能力越强的人,越能辨析多个维度上的区别。
下次看到某个信息之后,让我们从“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开始追问知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