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生活一年半,经过多方考虑,最终决定打道回府。
回老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女儿的转学问题。
决定回来之前,联系家乡的接收学校,得到回复后再去惠州学校开转学证明。
8月15日,学校通知去预报名登记。
第一道坎就把我们刷下来了,原因是:刚回乡,在镇里没有居住记录,要住满一年才算符合条件。
找学校副校长了解情况,校长回复:今年政策改革,招生工作由区管区决定,学校无权参与。
招生工作与学校无关,这样的事情闻所未闻。
无奈之下,请叔叔帮忙联系社区领导,重新补交相关资料,好不容易把资料补齐,请区领导签字,资料上交到学校。
本以为学位问题就算解决了。
8月30日,新的录取名单公示出来,仍然没有我们的名字。
焦虑心理无法言表,这一刻,我有点后悔早早的把学籍从原学校转出,如果没转出,我还可以回惠州上学。
追问相熟的校长,得到的是官方答复,“等待”是我这半个月来听到的最多的词语。
8月31日,去学校找教务处报名,找到校长说明情况,插班生是否可以破格录取,校长说:“目前二年级学位还有,但是区里面没有批准,我们也没办法,要不先等等,公示名单上没有名字的,我们也不能给予报名。”
从这所学校回来后,姐姐的一个朋友帮我们联系了另一所小学,本来是给外甥联系的,我便顺道跟过去看看,在找完小的校长说明情况时,顺道提了一下我女儿插班的事情,没想到,张校长很爽快的就答应接收。
至此,女儿的学位问题总算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半个月的时间,从满怀期待到焦急等待,最后妥善解决,心情也是一路起伏。
记得决定回来之前,我问女儿:“我们回去,你觉得怎么样?”
女儿说:“我不确定,因为外面有外面的好,外面有便利的交通,有城市带来的福利,比如教育条件,生活环境都比家里好;但是家里有亲人,可以时常相聚。”
正如女儿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两难,终究是鱼与熊掌不可皆得也。
只是,通过转学这件事,看到了一些乡镇的根本问题:
学校招生,管区要横插一脚,导致学校工作不好开展,当教育问题掺杂了太多其他因素时,教育变得不再纯粹。
大城市与小乡镇的另一个区别就是“关系”。
这次转学给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关系好办事。
如果没有熟人的那层关系,那女儿转学这事就求路无门,因为按照这次的招生标准,我们只有回户籍地读书了。
今天正式开学,一批不符合条件的幼升小家长在一起聊天,说得最多的是教育不应该伸出其他的手,用掐住孩子读书的命脉来达到某些目的,这样会降低教育的质量,让学校发展畏首畏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