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开启一场文化之旅

作者: 茉莉花微开 | 来源:发表于2021-02-13 23:18 被阅读0次

    年三十的晚上,无意中看到一则广告,说从大年初一开始,央视一套将推出一档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儿子说,这个老妈一定喜欢看。哈哈,果然是知母莫如子嘛,的确,心里十分期待。

    很开心,昨晚难得全家一起收看。这档栏目,表现的手法很新颖。通过时空对话,穿越古今的方式,以舞台剧的形式来展现,别具一格。

    我们都知道,六经,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是由孔子整理并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至今读来,仍令人齿颊留香,熠熠生辉。

    只是因为佶屈聱牙的古文字,在今人读起来甚为难解,因而望而生畏了。

    而《典籍里的中国》,就是通过这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传播和诠释传统文化之美,让大家都能对典籍有所了解,从而慢慢爱上它。

    第一期,讲述的是有关《尚书》的故事。尚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与一个叫伏胜的人不无关系。他是战国时期人,从小接受诗书礼易的熏陶,长大后自然是满腹经纶,而成博士(这博士与今天的意思不同。他是秦朝的官名,博士官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 )

    正当他立志以才华报效国家时,却不幸遭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他拼尽全力,带出了一部尚书,和家人一起开始了流离失所的逃难生活。

    在那个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时代,既要逃避官兵的追杀,还要防止难民的窃书以焚烧取暖。(因为那时的书都是竹简制成的,体积庞大)。

    一家人过得十分窘迫。为了保护这套书,他的妻儿,先后献出了生命。真是一部血泪斑斑的苦难史。

    最后,伏生终于逃回了家乡,将书砌在自家墙壁的夹层中而得以保存。但这个过程中损失也不少,最终,仅余二十八篇。

    到了西汉时期,求贤若渴的汉文帝,欲聘请伏生到朝廷里来讲学,专门传授治国平家之道。奈何伏生此时已年逾九旬,实在不堪长途跋涉之苦。于是,汉文帝派掌故官晁错来到伏生身边,对尚书做了完整的记录整理。

    节目撷取了尚书里的两个片段《禹贡》与《牧誓》来表演,非常的生动感人。

    关于大禹,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实际上,除了治水,他更大的贡献是定九州。我们今天所讲的九州大地,就是他那时候规划下来的。这九州包括: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禹贡》中有云:“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意思为:禹分别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这成了我国早期区域地理研究的典范,也让我们为华夏大地的辽阔幅员而自豪。

    再来说《牧誓》,这其中的故事更是十分精彩。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天下黎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周武王率兵起而讨伐。

    来到牧野之时,占卜师认为,战争对己方不利。加上天降大雨,道路泥泞。最关键的是,以五万之兵力,对抗商朝的70万大军,能有胜算的把握吗?

    手下的将领,有不少表示反对的。作为大军的统帅,周武王也不是没有过犹豫。但此时,从商朝逃离的百姓和兵士不断投入到武王麾下。他们对武王痛斥了商纣王的种种暴行,并表示,愿尽己之力帮助周武王。

    在他们的帮助下,武王所期待的兵车,于关键时刻送到,此举无异于雪中送炭。也坚定了武王的斗志和信心。将士们也纷纷表示愿意同仇敌忾,对付数十倍于己的敌军。

    在这个黎明时分,武王左手持黄色的大斧,右手拿着系有牦牛尾巴的白色旗帜,主持了一场慷慨激昂的誓师大会。

    其中有一句:“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意思为: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宣誓了。

    他们是为正义而战。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虽然以少战多,战争仍然毫无悬念地取得了胜利。

    华夏典籍,浩如烟海。我们读典,方能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感谢节目组的用心,打造出这样精彩的节目。期待下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年,开启一场文化之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ve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