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窗外的橘子花 | 来源:发表于2024-05-26 14:30 被阅读0次

    天地运行,万物化生,世间之事只有一个字,若失去这个“一”,那就本性皆失了。

    大道至简。

    人行一世,要去欲还本,回归自性,顺应自然,清心寡欲,万事皆有定数。万难自有解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治心,清静无欲;治身,皈原真柔;治世,自然无为;治家,合和为一;治神,抱一还元;治万物,得一而生。

    天若失一,清明世界变为浑浊,万物不育,自然皆无;地若失一,山崩地裂,河海泛滥,万物不载,无以安宁;万物失一,万物不生,万物不长,阴阳不通,自将灭绝;人若失一,神形相离,只剩躯壳,浑浑沌沌,生不如死;君王失一,万民欲生,人人相残,国国相争,天下大乱。

    人生于天地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也。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治世者,应涤除妄欲,消除妄为,积蓄精力,上下合一,贵贱不分,民心自服,不生争端,天下安泰,君民同心,遵道贵德,这样则无所不治,无所不化。以此为治,则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治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水之德也。天下之祸莫甚于私欲,天下之患莫大于相争,衣食起居,人之性也,然过之则为欲也,庶民争利,大夫争权,诸侯争地,皆私欲所致,天下焉能不乱。

    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君命不可违,天命更不可违,兵者杀人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可以胜为快,战争一起,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应以悲泣之心处之。

    人生于天地之间,生老病死本应顺其自然,不可以倒行逆施,战争无端夺去他人生命,悖逆大道。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者,天地之祖,万物之宗也。其形也虚,其象也无,其性也自然。天地因之而生,日月因之而行,人物因之而成,不以人之好恶而改之,它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

    德者,道者用也,二者一也。人合于道者则德,物合于道者则序,反之则为悖为逆,人德物序则天下正,人悖物逆则天下乱,和谐是道德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

    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万物繁荣;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国政和谐,上下同心,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姓乐业;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妇和顺,家道昌盛,乐享天伦;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身康体健,心旷神怡,颐养天年。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为师(老子)一生对道德学说之感悟尽在其中,涵盖治国、治家、治身之常理。道德二字,为此书的总纲,也是万事万物之根本,道是隐形的,德是显现的,德不能离道,道更不能离德,无德不能现道。道为体,德为用,即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的思想,有以下十大特性: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道德学说看似至深至奥,玄之又玄,实则至简至易,易懂易行。

    道有三宝,若能执道之三宝,大道不难修矣。道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性自然,以仁慈之心善待天下万事万物,以己之慈,感化万物,万物受感,自亦归慈。若天下人皆慈,百姓自安,国家自治,慈焉能不勇。

    俭性清静,清清静静,无妄为之行,顺天应人,合于自然,利益万物,物物受利,人人受益,俭安能不广。

    不敢为天下先,谦卑处下,无智无欲,与物无争,不炫己长,置身于后,不为人先,此为水性,此性虽不为器用,而无器能与之争,此不争之器,无器能比。

    人之行事,守此三性(慈性、俭性、不敢为天下先),执此三宝,事无不成,道无不就;若舍此三宝,贪心必生,争强好胜,争权夺利,争先恐后,仁慈皆无,如此相争,与道远矣,身虽不死,神实已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vq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