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内圣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符号与核心。只要提及儒家思想文化,内圣始终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在先秦诸子里面,儒家最看重道德信仰。儒家道德实质上是一种人文信仰,虽不同于常规宗教,但对道德的执着和崇拜,实际上已经接近宗教。
孟子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这不就是宗教情绪吗?在先秦诸子里面,儒家对道德的追求最狂热,最坚韧,另其他诸子望尘莫及。
墨家也讲修身,但墨家讲的修身和劳动有关,即墨派弟子应该像圣人大禹一样,身体力行,每日参加苦劳,一则为历练身心,二则体现人人平等。
在先秦诸子里面,真正包含平等思想的,除了道家,即是墨家和农家,其他先秦诸子没有如此境界。
因此说,先秦思想里面,唯有道家和墨派思想最具现代意义,容易和现代文明接轨,如劳动光荣、精神独立,人格自由,人人平等。
儒家不看重这些内含现代价值的东西,一门心思搞修身,专心一意做圣人。
什么叫圣人?圣人是中国文化符号,儒家、道家、墨家都推崇圣人人格,但标准、要求区别很大。
道家也重修行、境界,但和儒家距离甚远。如庄子《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中的高人、神人、仙人,实质上是圣人,只不过不是儒家的学者、文化人,而是世外高人。
道家高人吸风饮露、不问政务、遨游寰宇,自由自在,生命长存,是道教文化的理想人格。像民间传说的过海之八仙,《西游记》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武德星君等等。
墨家崇拜的圣人是像大禹那样的君王,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君民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一种劳动人民的理想,极为超前。
儒家崇拜的圣人与前两者不同。
儒家圣人首先要道德高尚,且不是一般高尚,圣人要能够率先垂范,影响周围的人,这是榜样的力量。如尧、舜、文武、周公都是这样的圣人。
其次,儒家圣人应掌握国家权力,能制作礼乐,引导社会风气,达到治国安平目的。所以儒家圣人——尧、舜、文王、周公,都是国家统治者,手中握有制礼作乐的权威和权利。
德行、礼乐同等重要,但秩序不同,品德是根本,是道和条件;礼乐是用,是经验和结果。
根据儒家标准,制作礼乐,可非等闲之事,非要像尧舜般道德修养高、手中有权力之君王才行。像孔子这样的圣人,除了自我觉悟高之外,没有制作礼乐的权利。后人把孔子称为无冕之王,有德无位,原因在于此。
儒家推崇圣人德行,崇拜德治,礼乐刑政中,德、礼为先,刑、政居后;德为纲,礼为目,刑政辅之,各项之轻重缓急,一清二楚。
所以,儒家历来不重视制度建设、法制建设、程序建设,不把制定客观、公正、透明的程序、制度,放第一位;坚持倡导以德为本,修身养性,德治伦理统治一切;君主、官吏、普通百姓,概莫能外。这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
从跨文化视野看,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漏洞颇多。封建社会被此种理念灌输的昏天黑地,难以超脱,很少去反思、检讨其中问题所在,故一直流行下来。
辛亥革命一起,民国成立,借鉴西方文化,建立宪、共和制,设国会参众两院,制衡总统权力,主要基于法制意图,力戒儒家内圣之治。怎奈军阀割据,民智未开,民国法制理想半途夭折。此为后话,不再展开。
总之,儒家内圣思想,弊端、毛病甚多,以下简要说明。
例证一,如果一位君子修成德行,成为圣人,如何保证其他人同样有此心愿,愿意成为圣人?没有制度保证,没有程序监督,修不修身完全是个人之事,和他人无关。正如庄子对墨家的批评:墨子一人固能做到,如出现违天下之心的事,天下何以堪?
如当时的鲁国,孔子是圣人,修养很高,但鲁国国君呢,贵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呢,家臣阳虎呢,还有其他百姓呢?为何这更多人不像孔子一样,努力成为圣人呢?
如此推断,似乎整个鲁国,除了孔子一人是圣人外,其他国人都没达到圣人标准。如果鲁国真出现像孔子那样的许多圣人,估计就不会出现三氏专权、家臣革命的事了。古代社会很少反思这一问题的根源,只是闷头鼓吹儒家内圣之道。
孔子周游列国,诸侯国君极少有赞同孔子主张者。有国君和孔子聊天,向他请教治国之术,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中主旨实质是圣人王道,而非霸道。孔子周游列国,最终以失败而结束。
孟子提倡任仁政爱民,希望君主与民同乐,结果毫无结果,其中原因很少人思考。
相比于儒家,法家更重制度、法制建设,终得秦穆公、始皇利用,完成国家统一。儒家内圣专注个人修为,忽视程序公正、制度规划,只是空喊口号,不落实际。
例证二,就封建国君而言,即使已修成接近圣人境界(孔子之后无圣人),谁能保证君主人心始终如一,从无变易,每时每刻都存圣人之心,按圣人公意处理事务?
毕竟圣人不是神,不是上帝,也要吃喝拉撒,也有七情六欲。圣人之心不是钟表、机械,只要程序固定,上紧发条,必然按部就班、稳步运行。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人是有创造力的动物。
所以只要是人,就有犯错误的可能。人言,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即是此意。
始皇登基尚未如此残暴,后来听从李斯建议,变得愈加专横,愈加暴戾,直至秦朝灭亡。汉初皇帝皆节俭治国,推黄老之术,但没办法保证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惹得民怨甚大。
还有后起唐玄宗、宋徽宗、清高宗(乾隆),执政初期,也是勤勤恳恳,励精图治,怎奈后来性情渐变,惹出很多事来,导致国家祸患。
所以,儒家内圣思想,过于自我,过于抽象,把人性看的过于理想,不切实际。最关键是,忽视制度建设、程序建设,使得儒家治理条理不清,监督不明,漏洞很多。这是古代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根源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