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对哥哥说,“金庸纯粹在杜撰,吴应熊和建宁公主其实夫妻关系很好,还生了几个儿子。”哥哥很随意地说,“我知道,其实建宁公主是顺治的妹妹,康熙的姑姑。”我惊诧地看着他,没想到他懂这么多。我补充道,“这些浅显的历史他当然懂,很多只是情节需要,干嘛那么较真!”
金庸应聘浙大历史和文学方向的博导,是他一辈子不开心的事。起初没人报他的博士,后来收到了三个博士,还被学生抱怨什么也不教,只是参加会议,一个来自清北的博士生甚至公开和他叫板。主流历史圈对其学术水平嗤之以鼻,如当时的南京大学学者甚至还轻蔑地嘲讽道:“金庸只是一个武侠小说家,讲座时总是历史知识错误百出,连做副教授都不配。”主流文学圈对金庸的态度也是如此,有位著名教授教授还信誓旦旦说,“对于自小读托尔斯泰、普希金、雨果和黑塞等长大的人,往往对于金庸小说有着天然的免疫力。”
不能不说,这些人说的都有道理,虽然刻薄。金庸在很多方面只是业余爱好者,如历史,哲学,佛学,棋道,艺术,古典诗词等等,他的主业其实还是通俗文学,但文学更多是依靠天赋和阅历,这是很难传授的,道理可能一说就懂,但就是模仿不出来。这就是专门学文学的人反而很少出大师的原因。
金庸被学术圈嘲笑,固然让金庸失落,究其原因,他其实根本不该进入学术圈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金庸的崇敬,因为知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成千上万,可有趣的,有天赋的灵魂只有那一个。那些整天考证历史的细枝末节的人是根本无法和那个影响数代人的大师相提并论的,那些满腹文学理论和批判精神的人也是根本无法和那个影响数代人的大师相提并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