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说:“我与颜回谈论一整天,他没有任何疑问和不同意见,好象很愚笨。但回去之后,我省察他私下的言行,却足以发挥所闻的义理。颜回其实不傻啊!”
颜回是孔夫子最中意的弟子,孔门四科十哲排第一,是能够传孔门心法的心子。夫子对颜回评价极高:“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还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颜回早死,夫子悲痛至极:“天丧予!天丧予!”
本章通过圣人的口吻,生动地勾勒出孔门最优秀的弟子颜回,如何跟随老师学习。对我们有志于学、想要成为一个好学生的后人来讲,具有绝端重要的参考价值,让我们好好地体会其中深义。
平常的教学,老师讲,学生有疑难就提问,老师再解答,反复问答释疑,才能把问题讲清楚,仍有不解的,就留到课后同学之间研讨。习惯了这种模式,对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开动脑筋、跟老师互动的同学,觉得他们很厉害,是好学生。而现在颜回的学习——不违如愚,颠覆了我们的常识。
不违,《集注》曰:“意不相背,有听受而无问难也。”他在听的时候完全没有疑难,老师讲什么就接受什么,没有不理解的,就象一个人容量很大,什么好东西都往肚子里装,吃多了也不会消化不良。在旁人看来难以理解,颜回听老师讲了一天,居然没有一个疑问和不解,是不是因为疑问太多,听懵了,所以无从问起,把不违就理解为愚,“不违如愚”,如愚并非真愚。这其实是凡庸作意,没有见识过绝顶聪明的少见多怪。“不违如愚”前还有三个字——“言终日”。
言终日,是说夫子跟颜回讲了一整天。众所周知,夫子是大成至圣先师,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差别化的引导、启发性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果颜回听了不理解,夫子绝不会、也不可能一个人滔滔不绝地一直讲下去,一讲就是一整天。
这种经验人人都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如果听的人不相应,讲的人就讲不下去。生活中,父母有满腹的话要叮嘱孩子,但孩子不想听,嫌唠叨,讲了一、二句就只好刹车。反过来,听的人如果很来劲,也会激发讲的人的兴趣,课堂上学生眼睛瞪得大大的,聚精会神地听,老师就会阐发出许多新的内涵,自己也从中受益。
所以,一定是颜回听懂了,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懂,百分之百地听懂,夫子传递一个内涵,颜回马上接受一个内涵,师弟之间完全是无缝对接,一器注一器,这才激发了夫子传道的热情——言终日。
那么颜回听了一整天,效果如何呢?所以接下来,夫子还有一个功课要做——“退而省其私”。一个好老师,全方位关注学生的身心受用,他的工作时间不局限于课堂和八小时以内。一般的老师,把上课当谋生的职业,只管讲,不管听,讲得头头是道,听的效果不管。
圣人对待弟子的用心不一样,他要培养的是一代贤圣,“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下了课还要“省其私”。省其私,不同于简单的家访,不仅要劳心劳力,更要有智慧。
《集注》曰:“私,谓燕居独处,非进见请问之时。”私,是个人休闲放松的时候,老师同学不在身边。蕅益大师说得更透彻:“私者,人所不见之地,即慎独‘独’字。”私,是别人看不到、慎独的状态,此时的言语、行为、动念,是一个学人最真实的状态,最能反应出学习的成效。既然慎独,那夫子如何省其私?
蕅益大师说:“惟孔子具他心道眼,能于言语动静之际,窥见其私,故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虽然看不到颜回慎独的状态,但他内心的流露却是随处可见。
换句话说,一个大活人24小时不间断地向外传递他的思想和行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不过,一般人习惯以我为主,内心被障蔽,所以朝夕相伴之人的所思所想,都未必能接收到,同床异梦。而夫子是圣人,用“道眼”——离开了我执烦恼的智慧眼目来观察,所以能够观察到“他心”——他人的起心动念。夫子透过颜回说的话、他的行为、或者静默等等表象,能够观察他真实的内心,才得出结论“颜回的内心三个月没有离开过仁”。那现在夫子看到颜回课后的状态如何呢?“亦足以发”。
《集注》曰:“发,谓发明所言之理。”就是夫子与颜回言终日所讲的道理,他不但听懂了,还能够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明,这是真正学懂了、学明白了,可以为师了。
真正的学习是闻思修完整的次第,第一步闻,跟随老师听闻最重要,没有老师无从学起。第二步思,把听到的内涵,认真思惟,在内心建立,把老师所教的变成自己的思想。第三步修,把思想转化为行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最后成为经典本身。大多数人的学习,停留在闻的阶段,不能把闻思修进行到底,所以收效甚微。到处听,听了很多,但听完了,书本一合,没有进一步的用功思惟,那还是老师的东西,并不是你的,未“足以发”。
虽然也会说,甚至说得头头是道,比老师还厉害,但那是鹦鹉学舌,只是口耳之学,没有自己的思想。如果只是应付考试,混张文凭,考完了把书一丢,那是更差,赤祼祼的功利,跟学半点沾不上。甚至还有人不知廉耻,抄袭论文,那是对学的沾污,这种人哪配为学。
而颜回的“足以发”,最起码达到了第二步——已经闻思决定,才能温故知新、告诸往而知来者;而他的修证状态就是著名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只有经过完整的闻思修次第修学的弟子,才能学有所成,才能把老师所传授的学问在自己身上发扬光大并且传承下去。
所以从颜回的学习中,不难发现和找到颜回之所以成为孔门心子的奥秘和决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