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做教师的第一天起,就不断地听前辈、领导以及教育专家们重复着一个教育理念:要给学生装满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前几天培训的时候,专家们又将这一理念升华了,说现在的教师,不能只具备一桶水那么简单了,而是要具备源源不断的溪水。听后心中颇为感慨,于是心中思绪淤积,不吐不快。
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专家们的教育理念,无非是中国最传统的核心教育思想:师高弟子强。说来说去,没什么新意。专家领导们无数次强调,不外乎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想尽量将教师武装成知识的超级战士;另一种意思种无非是认为教师们的水平很是低下,急需提高。所以才会有教师的这样培训那样培训,国家还规定每年必须的继续教育。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诚然,这种教育理念能流传这么多年,当然有他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在信息落后,特别是网络信息发达之前的几千年里,教育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作为一名教师,要传授别人知识或技能,自己不行,那教育根本没法进行。也就是说,教师要教学生,自己就必须具备尽量多的知识或技能的储备。综观历史,教育活动也都是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但是,只要我们细心研究,就会发现,传统理念下的教育下的求学者和新时期的学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什么区别?以前的求学者,我把他们称为求学者而不称为学生,而是因为他们几乎都是“我要学”的求学者,他们有很强烈的求知欲望。而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被学习”的知识强迫接受者。这一差别,就导致传统的“水”理论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屡败屡战”。所以我屡屡看到,高学历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其教学结果往往输给那些只有小学初中学历的教师,让人大跌眼镜。拥有大学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们的“水”可谓远胜小学初中学历的教师,但为什么教学结果会输,即使不输,也多半只打个平手呢?很多人可能是一头雾水,专家们也在不断地分析原因。大多数的结论是:人家小学初中学历的教师在不断的“继续教育”,其拥有的“水”量早已经十分丰富了。当然,我们不排除有这个可能。
但是,我觉得更主要还是教育理念出了问题。教师的“水”够多,当然是好事。但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水”多“水”少就真的那么重要吗?现在,学生和时代都早已不是那个信息闭塞落后的时代了,但人们还是以那个时代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岂不是荒唐吗?现在的学生,有几个是自己真正想“求学”的?他们手中的杯子根本就没有紧紧地握着,你教师有一桶水,你往学生杯子里只管一个劲地倒水,结果学生手中的杯子“啪”地一声掉到地上了,你教师的一桶水都倒进去了,但杯子倒了,里面的水全没了。效果没有,结果专家们觉得是教师的“水”不够多,于是弄一条溪流往杯子里灌。再结果呢,好多孩子的杯子都被冲没影了。所以到后来,拥有大学博士学历的教师被弄得晕头转向的,也没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再看那些学历低的教师们,他们自己没那么多“水”,所以对“水”很珍惜,非常担心学生将这仅有的一点“水”给弄没了。学生没握紧杯子,就尽量想办法让他们将杯子握紧。学生的杯子拿歪了,就给他们扶正了。学生如果不用手拿杯子,他们就将帮他们将杯子固定在身上,或者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自己愿意握紧杯子来接“水”。如果孩子的杯子漏了,就找东西给他补好。自己倒进学生杯子里的“水”,在他们的呵护下,没有淌出去,虽然没装满,但杯子里毕竟有“水”,结果不会差到哪里去。而有的教师,自己没那么多水,就长途跋涉,历经磨难到处找“水”,结果将学生的杯子装得满满的,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没淌出去,最后的结果却是非常优异,自己也成了名师,闪耀在教育领域的高空,让人羡慕敬仰。
现在的教育,不是教师自己有多少“水”的问题,而是你倒给学生的“水”,是否还在学生的杯子里,学生有没有兴趣接受你倒给他的“水”的问题。如果你一个劲地往学生杯子里倒“水”,结果学生的杯子东倒西歪,没装进多少,而且趁你一不注意,就装杯子里的“水”一滴不落地倒掉了。教师反复又往里倒,但到最后学生杯子里还是没多少“水”,多么悲哀呀!所以,我认为,新时代的教师,应当是修理工,是搬运工,是优秀的导游。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教师不会再为“水”发愁。自己如果没有多少“水”,没关系,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源源不断的“水”。教师的职责,就应当是当好修理工,学生的杯子坏了,帮他修好,杯子歪了,给他扶正,学生不愿拿杯子,想方设法激发他们拿杯子的兴趣。以前的学生,自己求知的欲望很强烈,教师当然可以不会去管他的杯子是否拿好,只管倒“水”就是了,只要自己有“水”就没问题。可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强迫学习,他们自己不愿意拿杯子。拿着杯子,也很可能将其有意无或意地摔坏。如果教师还只管倒水,不失败就很不正常了。我们教师如果当好的修理工,教育工作就做好了一半了。
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做好搬运工。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教师能有多大能力,你自己能装得了多少“水”?所以,你自己的“水”不够用没关系,你可以不断从广袤的“水源”里去勤奋地运“水”,让自己的“水”始终能够满足需求。现在的信息如此发达,“水”多的是,到处都有,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精力花在给自己修建一个根本用不上的“水库”上。如果一个教师能再做好搬运工,那他的教育工作就成功了70%。
窃以为,最重要的是要作个优秀的导游。用你最精彩的服务,将最美丽的风景和最优良的泉水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见到优美的风景和清澈的泉水,一直保持着强烈的兴趣,将手中的杯子握得紧紧的,心甘情愿地自己争着去取“水”,根本不用教师去帮他们扶杯子,也不用帮他们搬“水”。他们自己满怀热情地自己去取的“水”,怎么会不珍惜呢?优秀的导游能够激发人们去浏览风景的热情,游客在导游精彩的煽动下,对要去参观的风景会产生强烈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如果教师能当好一名导游,就能激发学生的“取水”兴趣。无论是什么时代的学生,也不论什么地域的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是学得最好的,这是公认的真理。与其说花大量的精力去自己储备更多的“水”,还不如花更多的精力去学习怎么当好一名导游。据我所知,在日本,如果要当一名教师,不论你的学历有多高,都必须到教师学校去培训几年。为什么会这样?人家就是要教你怎么才能当好导游。西方许多国家也是这样,教师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要当的话,必须接受真正的专业培训。而不像我们国家,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师范学校不是教老师作导游的技巧,而是给教师“灌水”。更不堪的是像这次转岗培训,就两三天,给灌了几滴“水”,就可以去倒给学生了。那些少数懂得当导游的教师,都是自己经过很多弯路摸索出来的。
可悲的是,直到现在,教育失败得都快崩溃了,还在不停地让教师自己给自己“灌水”。教师的桶到是灌满了一桶又一桶,但学生杯子里的水好像越来越少了。不知我们的顶层教育理念,什么时候能向导游转变,再次也得向修理工和搬运工转变。培训教师,不再给他们“灌水”,而是多教教他们修理和搬运的技巧,特别是重点培训当好导游的技巧。那将是我国的教育幸事,更是国家的幸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