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能事业成功家庭和睦,有些人却各方面平淡无奇?为什么有些人做事效率很高,而另一些人每天拖拖拉拉?为什么有些人工作积极主动,有些人懒懒散散?为什么有些人家的孩子学习特别主动勤奋,有些人的孩子或哄着或吼着就是不学习?
《驱动力》这本书带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这次我们的焦点都在“驱动力”这三个字上。
我们在学校是没有机会去挖掘自己的兴趣的,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父母和学校给我们的各种安排,按部就班地生活,大多数情况下都没办法说不,所以上学的过程完全是一个被动地过程。到了工作,还是被困在赚钱的圈子里,被动地工作,所以很痛苦。
80%的人只所以痛苦,应该都是源于他的内驱力不足。我们一辈子都是被人推着、拉着、拽着、赶着,这种不受控的感觉当然不会让人开心。
驱动力的类型
在人的驱动力类型上,目前存在三种说法:
1、生物性的驱动力。我们渴了就想喝水,饿了要吃饭、困了需要睡觉,这都是生物本能的驱动力,这是第一种。
2、外在动机。外在动机一般指来自环境的奖励或惩罚。当我们达到一定业绩的时候会有奖金,我们工作就会更努力一点;我们上班迟到会扣钱,我们就会努力做到不迟到;父母跟孩子说,你考第一名就带你去迪斯尼乐园玩,孩子就会好好学习……有奖励、有惩罚,这个是可以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动力的。
3、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指的是一个人本来就很想主导他自己的人生,本来就想好好学习,想创造新的事物,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些都是他的内在需求。
外在驱动存在的问题
作者认为,第二种驱动力是靠奖励或惩罚去驱动一个人的行动,这种理论对于现在的社会已经不适用了,现在社会上的工作都非常复杂,需要创新,想要让一个人更加努力的话,最好去激发他的内在动机,因为靠奖励和惩罚去驱动一个人,存在很多的缺点和问题。
1、奖励会让一个人做事的内在动机消失。
书上介绍了一个实验,是找一群想要画画的小孩,有些小孩给奖励,另外一些小孩什么都不给,之后发现给了奖励的小孩坚持不久,不给奖励的小孩反而能坚持更久,在画画上表现的兴趣更浓。他们都说想画画,但是一旦给出奖励,会让这些孩子没有办法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他会觉得我做这些事就是为了奖励,他做这件事的积极性和乐趣就会被抽干,也就是奖励会破坏一个人的内在动机。
2、奖励会让一个人短期表现变好,长期表现变差。
举个例子,公司通过奖金刺激员工更努力工作,短期内员工收到奖励的刺激,肯定会拼命干活,但是长期下去,他做这个事情不是来自他自己的主观意愿,会慢慢失去他做这件事情的兴趣,长期表现未必好。
3、奖励会扼杀人的创造性。
我们来想一下,两类画家,一类是雇主给出要求让他画,一类是自由画家,这两类画家哪类更具有创造性?当你做一件事情是为了乐趣,而不是为了奖励,这时候大脑会更加活跃,做事的时候就会更具有创造力。
4、奖励会抑制善行。
我们知道,献血是不给钱的。还是很多其他的善行都是不给钱的,因做善事是一种内在驱动,他是希望这个世界更好,希望获得一种道德上的崇高感。所以,相反,你如果给他钱,他可能以后就不会去做了。相反,如果善行以金钱来衡量,很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欺诈或其他不道德的行为。
5、奖励会让人上瘾。
第一次得到奖励会让人很开心,随着之后奖励越来越多,期待也会随之变大,没奖励的时候做事就没劲了,就会失去动力。
6、奖励会滋生短视思维。
公司如果设立了一个季度奖金,那么大家的目标就会都盯在这个季度上,员工会先不管其他,先把这个季度做好,有些销售为了季度奖金,在开发客户的时候会不择手段,这就是一种短视行为,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小结
上面讲了什么是驱动力,驱动力的三种类型,以及外在驱动存在哪些问题。所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既然外在动机不可取,那么应该激发哪种驱动力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