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山千黛书评——社科类
《京城印记》:北京古地图中的京城变迁历史

《京城印记》:北京古地图中的京城变迁历史

作者: 山千黛 | 来源:发表于2021-11-14 23:22 被阅读0次

    千年古都北京城,拥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城市格局和面貌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而古地图如同北京城的历史剪影,留下了不同时代的京城印记,见证了这座古都的历史变化,也为这座古都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京城印记》是关于北京古地图的一本论文集,研究对象以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北京古地图为主,主要包括对北京古地图的历史研究、分析,古地图的数字化、古地图的材质和保存现状分析以及对古地图的持续保护和修复工作的研究。

    国家图书馆馆藏的北京古旧地图,种类算比较丰富了,据统计,包括政区图、园林图、交通邮务图、河工水利图、灾被图、军事图、陵寝图、坛庙图、矿产图等。这就为北京古地图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其中,《乾隆京城全图》全部展开长13米、宽14米,不但画幅宏大,而且精确详实,为现存北京古地图中幅面最大、测绘精度最高的地图,是一幅难得的北京古地图资料。

    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古地图的差异比较,经过深入严谨地分析,可以找出城市中地貌、建筑等方面的变化之处。这是古地图研究的方向和价值之一。因此,比较准确地断定古地图绘制的时间段,对上述比较分析来说就相当重要。

    从《京城印记》收录的论文中看到,对古地图的创作时间做分析,可以通过地图中的建筑、标注信息、地名等细节,结合其他历史材料互相参考,做出综合判定。

    比如,通过英藏彩绘本和刻本《首善全图》都标注了内城的八旗界址这一点,推测该图绘制于《八旗通志》刊印之后,即大约乾隆年间。而丰斋制的《首善全图》中不避讳雍正、乾隆的名讳,又标注了雍正十二年才重修并改称的法源寺名,理应是晚于雍正时期的刻本。

    北京作为数百年的政治中心,其城市建制格局和古地图绘制都反映出明确的政治特征。

    北京整座城市呈现出“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的以皇宫为核心的、由内向外的层次格局。同时,在延续了明代京城五城十坊的格局基础上,又增加并突出了清代制定的八旗拱卫京师的军事驻防格局。

    为了防止地方诸侯称霸,清代封爵遵循“封而不建”的原则,不赐土地、不加郡国、不出京师,所以京城内王侯府邸也非常多。《乾隆京城全图》中就绘制了42座王府,很多王府的整体建筑格局都很清晰,甚至包括花园、假山等细节,可以与清代封爵建府的规制多参照研究。

    从北京古地图的绘制方面看,同样突出体现政治因素。

    官方绘制的地图,是“从内向外”的角度来理解北京城,对皇宫内重要宫廷建筑突出显示,有些也会注重八旗驻防等军事信息。对于不太关注的普通民间建筑等简略绘制甚至不体现。同时,古地图的绘制往往不严格注重准确性,采取平立面结合的形象画法,对皇城、日坛等重要的建筑进行立体描绘,甚至是放大突出。这也体现了皇权因素对清代官方地理环境认知的影响。

    而民间视角恰恰与此相反,是“从外向内”的角度来理解北京城,对内城、外城等实际生活中熟悉的城区绘制得比较详细,而对皇城、宫城内部缺乏了解,因此绘制的地图也非常简略,甚至完全不符合实情。因此,做不同内容的研究时,要根据需求寻找能提供所需信息的古地图。

    古地图因其多为纸质、绢质的材料特点,比其他木质、金属质的文物更显得脆弱。且地图上包含了大量的绘图信息,任何缺失、损坏都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因此,古地图的使用和妥善保护,也是一项非常重要且难度较高的工作。

    《京城印记》中包含了不少篇关于研究古地图数字化和古地图修复的论文。

    通过高清扫描、地图配准、矢量化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将古地图转化为高清数字图像,无疑为古地图的妥善收藏、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带来了便利。

    古地图的修复与书画、古籍的修复相似,一般遵循“整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经过清洗、揭旧、补全、修复等必要的修复流程,尽量修复破损部位、恢复古地图原貌。经过修复,不但能尽量保留古地图中包含的信息,更利于古地图的持续保存。

    总的来说,《京城印记》是一本关于北京古地图的分析研究的专业书籍。从这些古地图中可以大致领略千年古都的格局面貌,从地图细节与现代北京城作对照,也可以找到许多有趣的点。

    2021.11.14雾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京城印记》:北京古地图中的京城变迁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pdf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