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篇好的文章,很多观点引起了你的共鸣,立马放到收藏夹?
听到一段很有道理的话,立马记录在笔记本或者印象笔记等工具中?
然后呢……自觉良好,自己又增加了新知。
在收藏了很多文章、记录了一本本的笔记后,从此很少再翻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知识都被遗忘了。
房屋是由沙石建成的,但是一堆沙石胡乱堆砌并不能建成房屋。对于知识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没有做知识管理,看起来看了很多知识,但总是感觉自己又好像没学多少,反而变成知识焦虑。
今天,分享一个词: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收集和整理知识,有效率的产出结果,解决问题。
如果用身体打比方就是:“吃得好(信息资源),吸收好(认知资源),运动好(学习效率),更健康(有效产出)。”
很多人会以“读了多少本书”,“画了多少脑图”或“我手机里有多少个APP工具”,衡量自己学习的效率。
而真正有限的学习者应该是“掌握多少一二手知识”,“认知效率提升多少”、“熟悉了什么学习方法“以及最重要的“输出了什么”。
知识管理是什么
知识管理,一般包括收集知识、整合知识、呈现知识三个步骤。
可以把知识管理比喻成“两步半上篮”——
第一步:接球,拿稳球——收集、整理知识
第二步:调整动作,准备上篮——提取、整合知识
最后半步:投篮,命中——形象化、表达知识
知识管理的大坑
1. 把印象笔记等知识管理工具当知识管理
很多人把各种知识管理软件的使用,当成了知识管理,是犯了“把书架当成书,把藏书当成有学问”的谬误。
人们遇到好的知识,就下意识地收藏到自己的各种知识管理工具中。长久下来,知识收藏了很多,微信也收藏了一堆。这个动作非常好,但仅仅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还有2个动作你没有做——你什么时候读?用的时候怎么提取、提取的产出是什么?
所以千万不要让知识管理止步于收藏和分类知识,后面还有提取和表达很重要。只是走了第一步,像篮球运动员接球走了一步,既不起跳,也不投篮,非常可惜。
2. 把思维导图等记忆工具当知识管理
思维导图是一个好的记忆工具,却不是好的知识管理工具,因为它不好搜索、不便于提取、不好整合。
有人会喜欢话非常好看的思维导图,可能在绘画过程中加深了记忆,在发布朋友圈后获得一堆点赞,很用心很漂亮。
但千万别把“特艺术特有成就感的知识记录”变成了知识管理的终点,注意的是要实用、要功利。
3.把写作、讲课等当成了主要的知识输出
知识管理路径有很多,常见的包括写文章、课程输出,但这不是唯一的方式,因为不是谁都可以做到。
但每个学习者都需要学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输出方式有: 内容、技能和判断。
a. 输出内容
写作和演讲的确是常见形式,但除此之外,知识的输出有非常多的形式:
比如产品设计新思路的PPT、开会时提出的一个新观点、两个人之间有启发性的谈话,哪怕吃饭时的一个段子……你可以用很多形式输出不同的知识。
b. 输出技能
知识也能转化为技能,比如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的上升,你更加知道如何搞定某类客户。
c. 输出决策
很多人听完课以后,决定投身某个领域。刘备见完诸葛亮,决定三分天下,这也都是知识转决策——投资者做最多的决策,所以他们学习也最勤奋。
作为知识管理的最后一步投篮,写个爆文,做个IP属于扣篮级别的——你没必要一上来就扣篮,你可以选择很多形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54979/f3fb120f8b05a7ba.png)
网友评论